孙宜学:中国世界学:世界“中国时代”的共同期待

发布时间:2018-04-11浏览次数:153


      作者:孙宜学   

       作者身份: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过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学”过程。近现代以来,在“救亡启蒙图存”的压力下,古老的中国打开了思想的国门,从世界先进文化中汲取力量,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积弱走向富强。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和“十九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影响,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民族自觉—自新—自强—自信—自尊的跨越,中国综合国力整体提升,世界影响力显著增强,促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学中国”热潮。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显然是在中国百年来“世界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只有在当前中国有能力走向世界的背景下,两股热流才开始产生对流。当前世界文化多元矛盾频发,强大起来的中国有责任、也有使命让世界分享自身的发展成果和发展经验,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利共生,和谐发展。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初心”、“源动机”。

    但世界文化交流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世界化过程必定是一个任重道远、危机重重的过程,充满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和“陷阱”,我们必须袒露心扉,以真诚换时间,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中国智慧融入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赢得生长的空间和时间。

    中国世界学研究可助推中国稳步走进世界

    中国走向世界要行稳,才能致远,而“如行远,必自迩”。鉴于此,我们首先要以中国世界学研究学科体系建构为基础,重新梳理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中外认识上的历史性偏误和不平衡、不均衡、甚至失衡的现象并客观分析其中原因,同时根据新时代中国发展对世界的需求和世界对新时代中国的需求,以科学精神理解和面对国别差异、文化差异,科学设定中国与其他国家实现和谐共生的路径。只有经过这个过程,“中国学”才能逐渐稳步转向“学中国”。而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中国主动成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一个生动、有力、敢担当、能担当的负责任大国并得到世界认同,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建一个和平、稳定、健康的多元文化生态格局,不但取决于世界如何看中国,更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角度和深度。为此,我们必须在客观分析世界的中国研究基础上,建立中国可以主导世界的中国研究的新学科体系,即中国世界学研究。

    目前,中国的世界研究基本上还是传统模式,即基于某一学科背景,就某一问题将中国与世界进行比较研究,缺乏理论建设和体系建构意识,未能将中国对世界的研究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研究对象,这对发挥中国智慧的世界影响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历史、现实和将来的世界对中国的期待,需要我们将中国世界学视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进行立体、系统研究,突破学科限制,实现跨学科交叉,提出切实可行的中国引领世界的路径和导向,从而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引领中国走向全面复兴。

    中国世界学研究将推动中国从中国被动接受世界到中国主动引领世界、从中国被动融入世界到中国主动改变世界。

    过去的中国,常常将外国的中国话语体系视为圭臬,现在和未来的中国,要让世界习惯于以中国的世界话语体系影响和改变世界。

    中国世界学研究,就是要通过主动介绍中国的世界观,推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终结种种“中国陷阱”,终结自以为是的“普世价值观”,实事求是地看世界、看自己、看中国,进而改变本国的世界观和中国观,推动世界各民族和谐平等发展。

    中国世界学研究是新时代提出的世界性课题,是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和本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诉求和价值支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推动“中国方案”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

    中国世界学研究可助推世界“中国时代”的到来 

    中国世界学研究,是要基于中国视角和世界视角,深入挖掘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时代内涵,并通过研究中国世界化的历史、方法、问题与对策,探寻规律,构建理论体系,进而通过实践加以验证的一项助推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性强国国策,因此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基于全球化视角,从中国的世界观,世界的中国观,中外中国观、世界观比较分析三个层面明确中国世界学的新时代内涵,并建立相关评价标准和效果评估机制。

    中国世界学研究包含了对世界中国学研究的研究。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了中国的世界化进程,而中国世界学研究则在充分借鉴世界研究中国的成果基础上,研究中国如何认识世界和世界如何研究中国,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出新时代中国认识世界、融入世界、领导世界的理论体系,提供实施路径,推动世界互信合作,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中国世界学研究重视客观分析对象国的“中国观”舆情。中国世界学研究受制于对象国的“中国观”和对中国世界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世界不同国家社会与文化机制多元,政治生态多变,对中国崛起态度复杂,中国世界学研究面临巨大的风险,对此将积极应对,先图存,再谋发展。

    当前,“中国威胁论”不断变换面孔出现,且越来越具有欺骗性,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充满恐惧,想方设法利用历史上被殖民国家强烈的民族危机和精神独立意识,破解中国的世界布局和战略实施,与中国争夺话语权,中国研究世界因此会被某些国家视为中国威胁的新途径,甚至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加以预防,对此中国世界学研究应妥善应对,在研究过程中消除对象国的“不安全”感,并把“和而不同”理念世界化,与世界各国合力构建和谐的生态体系,消解各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的世界研究营造良性内外环境,,迎接世界“中国时代”的到来。

    中国世界学研究应及早构建基于多元合作的中国话语体系

    世界“中国时代”的迅速到来,为中国世界学的研究和实践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的国际化方面,中国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中国强国之梦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都造成了消极影响,甚至构成了严重的阻碍。

    中国世界学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走向世界的现实需求和战略目标,主动发现中国与世界对话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切实有效的对策,探索一条健康、稳定、科学、可持续的中国世界化运行机制,并在世界一体化愿景下,基于中国特色的研究世界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价值的中国世界学理论话语体系,消除世界上某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目的性”构陷,推动世界发展形成“中国模式”,使中国更加全面认识世界、世界更加客观认识中国。

    中国世界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挖掘中国世界学的内涵为基础,以客观分析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舆情为前提,以合理规划中国世界学在不同国家的研究路径为手段,以海外孔子学院和华侨华人为桥梁,以不同文化和谐共生为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战略和具体实施路径层面,探索中国世界学研究的内涵、原则、方法、目标,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价值的中国世界学理论话语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强国战略,并推动世界各国借力中国发展实现各自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