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智库报告 | 默克尔第四个任期下的德国,面临怎样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8-07-07浏览次数:351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95487

  

  

世界观2018-07-06 11:03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童冀
聚焦“默克尔4.0政府”的内政外交走向,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8)》今天在沪发布。

如何看待“默克尔4.0政府”的内政外交走向?今天在沪发布的《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8)》,对观察德国提供了一个综合视角。

外交:“立足欧洲,放眼全球”

报告指出,经过漫长的组阁过程,德国终于组建了一个稳定的政府,但也必须看到,虽然德国政治格局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依然算是稳定的,但较之自身以往情况,则稳定性中侵入了某种脆弱性。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德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德国另类选择党成功崛起造成的。德国另类选择党进入联邦议院以及几乎所有州议会,使得德国政党格局更加碎片化,如果主流政党无法从另类选择党那里赢回流失的选民,那么,未来组阁的僵局还会重演。

有鉴于此,本次大选的两个输家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在组成联合政府后,把国内政策的重心放在了民生问题上,重点解决国内社会的分化问题,力求重塑德国社会的团结。虽然德国的经济实力给了新政府财政上的行动余地,但是新政府能否在未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在国际形势不确定的背景下,在保持德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使底层民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安全感,是摆在新政府面前的现实挑战。

与此同时,德国政治精英比以往更加认识到德国在这个日益不可测和不确定的世界格局中的责任,但它也知道其能力极限所在,在美国变得不那么可靠的背景下,它把重心放在了重振欧盟上。正如英国历史学家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所写,德国需要有“全球思考、地区行动”(Think Global, Act Regional),这是指德国的全球角色只有通过欧洲才能发挥。为此,《联合执政协议》强调了“欧洲命运自主论”,并把欧盟的觉醒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但是,欧盟依然面临着各种内外挑战,例如,在难民问题上的东西分歧,尤其是欧盟与波兰、匈牙利在法治等问题上的分歧以及在财政问题上的南北分歧。

目前,在德国再次组建大联合政府后,欧盟可以说迎来了改革的“窗口期”,但是留给德国与欧盟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夏季过后,欧盟就会进入2019年欧洲议会选举的竞选阶段。如果不能在英国脱欧、欧盟改革等议题上尽快取得突破,无异于又会给欧盟内的民粹主义势力提供新的竞选弹药。

政党体制碎片化程度加剧

报告指出,2018年1月26日,联盟党与社民党正式开启组阁谈判,这次主要采取密谈的方式进行。2018年2月7日,各方就组阁协议达成了一致。基民盟首次在党代会上对组阁协议进行表决,基社盟则是通过理事会全体表决。而社民党同四年前一样,经过内部深入讨论后,进行党内公投表决。3月4日,社民党通过党内公投表决,宣布同意与联盟党联合执政。此次表决的参选率达到78.4%,66%的社民党党员投了赞成票。3月14日,默克尔第四次出任联邦总理。

社民党虽然没能达到一些政治目标,比如废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引入公民保险,但是作为联合执政伙伴意外获得了6个部长职位:除了劳动部、家庭部、环境部和司法部以外,还有至关重要的财政部和外交部。联盟党失掉关键的财政部尤其遭到了联盟党政客的激烈批评。在联盟党内部还有个别人对默克尔的谈判结果表示不满,另外还有人呼吁在部长职位分配上进行人员变更。在基民盟秘书长陶伯(Peter Tauber)辞职后,默克尔提名萨尔州州长克兰普-卡伦鲍尔为新任基民盟秘书长。

谈判结果宣布后,社民党内部纷争持续升级。党主席舒尔茨出尔反尔,有意在新一届政府内阁中担任外交部长。为避免党内人士的反对,他宣布辞去社民党主席职位,推选社民党联邦议院党团主席纳勒斯(Andrea Nahles)为他的接班人。这一举动引起了时任外交部长、前任社民党党主席加布里尔的强烈不满,他指责舒尔茨公然违背承诺。尤其在党内迅速形成一股反对舒尔茨进入政府内阁的强烈抗议力量。不久之后,他迫于压力再次宣布放弃外交部长职位,以避免给党内公投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2017年联邦议院选举之后,联邦政府不仅经历了耗时最长的组阁过程,其间还伴随着极其激烈的党内纷争,尤其发生在社民党内部。这表明,德国的政党体制至少在联邦层面未能实现选民决定的组阁形式。德国政党体制碎片化程度日益加剧,将极有可能导致在未来也发生复杂又漫长的组阁谈判。

经济连续四年稳定回升

报告指出,2017年德国经济保持了连续四年的稳定回升,且回升势头有所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为32672.6亿欧元,同比增长2.2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1.89%,第二产业增长2.41%,第三产业增长1.99%。虽然第一产业增长强劲,但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甚小,对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甚微,因此经济回升的动力主要来自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若干部门。

可以发现:第一,第二产业的增长动力依然来自建筑业,2017年,其增长率达到5.87%,远高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第二,制造业显露回升迹象,其1.77%的增长率虽然低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增速,但扭转了2016年增长率下滑的走势;第三,第三产业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公共服务、教育与卫生业以及贸易、交通与餐饮旅馆业,这两个部门的增加值在2017年分别上升了2.74%和2.82%;第四,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增长率均低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增长率。

可以看出:第一,2017年,德国经济的持续回升主要得益于建筑业,公共服务、教育与卫生业以及贸易、交通与餐饮旅馆业的超比例增长;第二,德国推进“工业4.0”和数字化进程的生产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有待观察;第三,建筑业持续扩张的势头和量化宽松政策有关,在未来势头将有所减缓;第四,公共服务、教育与卫生业的扩张反映了德国政府的政策取向,预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能保持高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平均水平的增长;从贸易、交通与餐饮旅馆业的扩张中可以看出德国经济以及公众对经济信心的恢复,由此可望产生进一步的经济增长活力。

国内难民问题凸显

报告指出,欧洲难民危机爆发以来,德国接收了大量来自叙利亚、伊拉克、非洲等地的难民。其中,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德国分别接收了89万名、28万名和20万名难民。相对于德国8250万人的总人口数而言,此番接收的难民群体数量相当庞大,使得德国俨然已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移民国家。难民危机对德国的边境控制、紧急收容住所、基础和医疗供给、难民登记过程、避难程序、难民相关的基础设施、人员及其相应的职责、安全和惩罚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巨大挑战。为了让这些外来难民尽快融入主流社会,德国政府修改、扩充原有的融入政策和措施,也推出了一些新的融入政策和措施。

德国政府自2015年起推出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语言课程,帮助不同来源国、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及职业技能水平的难民尽快掌握德语,达到他们所需的语言水平。从课程参与情况、考试通过率等数据可以看出,这些语言课程具有较高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难民危机的爆发,大量难民涌入德国,相关课程位置不足、教师短缺等成为德国政府在制定难民融入政策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语言是难民融入的关键基础,掌握了德语,难民才有可能成功融入劳动力市场或接受所需的教育和培训。反过来,难民的融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是否具有融入的动力紧密相关,工作移民相比难民一般都会更快、更好地融入。因此,及早为滞留前景良好的避难申请者提供工作岗位与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能够为他们提供尽快掌握德语语言的动力。2016年起,德国政府为仍处于避难程序审理中的难民(安全来源国难民除外)提供了10万个福利性质的工作机会,允许难民低门槛进入德国劳动力市场并积累工作经历。但是,在打通融入课程与职业学校或大学方面仍显示出不足。

此外,德国自称是一个融入国家,然而许多现实的讨论依然显示出,与此相关的社会意识转变还没有完成。因此,如何加速德国本土的接纳文化发展和意识转变,成为难民融入德国社会的制约条件,因为只有接纳文化得到发展和意识得到转变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社会和谐发展。

《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8)》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文字编辑:杨立群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