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专家学者聚同济共话“中德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7-06-05浏览次数:410

为深化落实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两国政府日前正式启动了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教育部为此在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分别设立了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63日,三家研究中心联合在同济大学举办中德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邀请中德、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和管理者围绕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中德人文交流的机制建设等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共同探讨中德人文交流的创新之路。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发来视频和贺信表示祝贺,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欧洲处处长张晋为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颁发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备案文件。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刘京辉、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秘书长薛彦青、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欧洲处处长张晋、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三处处长袁丽、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应邀作主旨演讲。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方守恩、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分别致开、闭幕辞。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驻德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董琦主持开幕式。

  

方守恩在致辞中说,同济大学与德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是我国对德高等教育和科研交流的窗口。同济大学很早就开展了全方位、跨学科的德国研究,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支持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以及同济大学重点建设的新型高校智库。目前同济大学已与德国数十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每年前来同济大学留学的德国学生已超过千人,同济大学每年赴德国学习交流的学生也超过千人。在中德人文交流领域,同济大学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举办此次会议,既标志着中德人文交流研究的开始,也是一次学界、社会和政界分享中德人文交流领域知识和经验的有益尝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刘京辉表示,在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在中德两国建交45周年之际,中德两国正式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开启了中德人文交流的新篇章、新航程。中德人文交流具有良好的基础,希望今后进一步整合全国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打造中德人文交流的重点领域和品牌。她还建议利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这一平台,将留学生锻造成一大批善于讲述中国故事的民间大使,成为推进中德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

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秘书长薛彦青介绍了近年来大学生体育协会与德方在足球等体育领域开展的合作,他特别提到同济大学足球学院,表示大体协赛事每年有数十万人参加,希望今后加强与同济大学的深度合作,愿意为同济大学对德人文交流研究提供实践平台。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欧洲处处长张晋阐述了教育部在三高校设立“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宗旨,一方面是加强中德人文交流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后备人才。中德人文交流是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人文交流的中德双边关系是不完整的,张晋表示,教育部对新成立的三家研究中心将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并对如何整合全国资源、加强双边合作、做好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三处处长袁丽剖析了中德青年交流现状、问题及前景,建议大力培养“全能型”青年对外交流人才、搭建多方参与的对话交流平台、拓展对外交流的深度、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青年对外交流工作大局。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介绍了合肥学院在对德人文交流方面的一些具体实践及其取得的成效。

  

除主旨演讲外,研讨会还举办了主题为“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报告,以及聚焦“中德人文交流的机制建设”的圆桌讨论。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合肥学院等一批高校的学者发表见解,并展开深入讨论。

大家认为,“人文交流”是我国外交三大支柱之一,对于推动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持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成立的这三个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作为推进中德人文交流的高校智库,应加强密切合作,以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交流为主体,围绕中德人文交流的现状、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中外合作研究,为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高校还要继续做好学生学者的对德交流,发挥留学人员在对德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立足中德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高质量、高策划,提升中德人文交流的质量和专业水准,推动中德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