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胡春春接受《欧洲时报》采访:美德互怼 会否开打贸易战

发布时间:2017-04-12浏览次数:282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周锐报道】近来,美国频频对德国货币与贸易政策开炮。2月,美国指责德国利用“严重低估”的欧元获得贸易顺差,损害了美国和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利益。但德国财长亦反驳说,德国经常帐盈余是因为德国企业竞争力强,整体欧元区也因德国经济强劲而受益。在特朗普和默克尔握手风波抢去所有头条后,美德之间是否会爆发贸易战的可能更加引人关注。

 

做客本期“欧时经济茶座”的专家认为,近年美国对德货物贸易长期逆差,针对德国是特朗普“逆全球化”贸易政策的环节之一。默克尔与特朗普的首次会晤并未弥合双方在重要问题上的分歧,若美德之间真的爆发贸易战,德国并不占上风。不过美德贸易争端的实质是美欧贸易,美国料将慎之又慎。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欧洲所专家姚铃

  

 

经常性项目收支逆差逐年扩大特朗普针对德国“情理之中”

 

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对德国的指责和美德两国的贸易结构有关。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介绍说,美国对德货物贸易长期逆差。虽然650亿美元逆差可能只是美方口径统计数据,与德国方面数据应该有出入。但就总体而言,这几年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其经常项目收支逆差也在逐年扩大,对美国长期宏观经济稳定性构成了重大威胁;而这几年德国出口增长势头不错,其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中国而位居世界经济大国第一,被美国挑出来抨击,可以理解。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欧洲所专家姚铃指出,对德贸易关系的调整,是特朗普系列贸易政策的环节之一。她分析说,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具有较为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其强调“美国优先”、“公平互惠”,一切以美国的利益为考量,包括退出TPP,积极酝酿征收边境税的政策,质疑多边贸易体系,要求重新审视与有关贸易伙伴的贸易协议等等。由于美国反对,不久前在德国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首次未能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辞写入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也引起广泛关注。

 

  不过,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表示,特朗普针对德国下手有点“找错了对象”。胡春春分析说,虽然美国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上“往后退”,但特朗普似乎并未理解国际贸易规则。“德国讲得很清楚,你指责我的汇率也好、贸易不公平也罢,你应该找布鲁塞尔去讲,找我干嘛”。据胡春春观察,在美国提出一系列的指责后,德国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他们的应对办法是用机制性解决方式来针锋相对。

 

  胡春春指出,德美贸易其实不是德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问题,而是美国和欧盟的问题。贸易战如果真的打起来,对美国来讲未必是好事。所以在当前情况下,特朗普讲这些话究竟是铁了心拿德国开刀,走与自由贸易、全球化相反道路的战略性安排,还是漫天要价以期最终和德国各退一步达成协议的战术性手段,还需要继续观察。

 

贸易战沙盘推演:美国套路多德国应对难

 

  如果德美之间的贸易战真的开打,双方胜算如何?梅新育分析说,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美国可以选择以下三类贸易保护手段:

 

  一是关税壁垒。美国单方面对德国全面提高关税不可行,因为德国在欧盟统一市场内,要对德国全面提高关税,恐怕只能对整个欧盟全面提高关税,打击面太大,而且于法无据。在这方面,它能做的恐怕只是选择性地对某些德国商品课征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

 

  二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例如通过技术标准更改,给德国商品扣上“不合格”帽子,从而狙击德国商品。按照美国的实力和作风,若走这条路线,它还可能向德国企业课征高额、超高额罚款。

 

  梅新育提醒说,前几年美国制造丰田汽车“不合格”事件,就逼迫丰田董事长到美国出席听证会,在全世界众目睽睽之下挨骂受气,然后罚款数以亿计。预计接下来两年德国产品被美国揪出毛病无情打压的风险概率相当高。由于美国金融资本在全世界最为发达,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德国企业股价、乃至整个德国金融市场都有可能遭到投机性攻击。

 

  三是数量限制。美国也有可能逼迫德国相关企业、产业与美国达成协议,“自愿”限制对美出口数量。

 

  梅新育强调,如果美国使用上述手段,德国能做的预先防范措施不是太多,毕竟双方国力差距摆在那里,何况德国本质上还是一个美国军事占领下的战败国,与日本一样,在美国面前没有太多主动选择空间。

 

  姚铃也认为,如果贸易战开打,德国劣势更大。她分析说,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在全球贸易中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对美贸易顺差较大,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开放自由的多边贸易体系,符合其根本利益,当然也符合其所代表的欧盟的利益。

 

  姚铃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和美国目前的争执,实际上是双方现阶段为争取最佳利益的一种博弈。美国是德国最大的欧盟外出口市场,德国则是美国的第六大出口市场,德美如果发生贸易摩擦,德国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一些,这对德国乃至缓慢复苏中的欧盟经济都将带来不利影响。

 

默克尔访美未弥合分歧:德国依然悬着心

 

  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17日与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晤,双方讨论了贸易、北约防务、移民、反恐、乌克兰危机等话题。在此前一系列隔空指责后,各方本期待这两个盟国领导人能通过首次会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双方未能弥合在重要问题上的分歧。

 

  梅新育表示,特朗普和默克尔第一次会面谈得似乎不是很顺畅,双方交流沟通不良;相比之下,特朗普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谈得就比较合拍。未来不知道美德间能谈出什么名堂。如果谈得好,或许能降低美、德双边大规模贸易战的风险概率。

 

  胡春春也直言,对于特朗普和默克尔的第一次见面,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世界舆论的看法都是令人失望的,双方除了彼此认识了以外似乎没有交换什么信息,尤其是特朗普在会面第二天就说德国欠北约的钱。

 

  他指出,虽然此后特朗普也就默克尔的政党在一次无足轻重的地方选举中的胜利发去贺电,修复关系意图明显,但无法改变他们第一次会面没有达成任何效果的事实。

 

  胡春春表示,在德国,各方现在最关注的就是两国的经济关系会不会出现问题,因为德国的立国之本就是对外贸易。在特朗普没有做任何明确的表态和让步的情况下,德国经济界目前非常失望,大家悬着的心依然悬着,而且绷得更紧,因为不知道美国下一步会做什么。

 

妥协而非让步欧洲不想与美“撕破脸”

 

  德国担任G20主席国后举办的首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日前闭幕,公报删除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辞。

 

  有舆论认为此举是欧洲让步,美国“大获全胜”,但在专家们看来,这只是欧洲避免撕破脸的政治举措,而且特朗普提出的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目标,也难以靠贸易保护主义来实现。

 

  胡春春分析说,删除“反贸易保护措施”不一定就是欧洲的让步。因为在此类会议上,如果美国派出的代表坚决不同意把这个话说出来,欧洲也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么结果就是彻底吵翻。这样不仅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还会成为西方政治世界的危机。

 

  胡春春表示,当前欧盟局势不稳,英国要退出,法国不知道要干什么,一旦经济要出问题,欧盟的政治格局也会有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只能先确保高端外交场合不撕破脸。因此,删除这一段文字更应该被视为是妥协而非让步。

 

  胡春春表示,特朗普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做法听起来有道理但其实有悖论。因为制造业岗位的流失并不是被竞争对手从美国偷走了,而是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加深以及美国单位劳动力成本过高导致的必然结果。

 

  梅新育也表示,美国希望重建其实体经济部门的心愿能够被理解,但是这种心愿无法靠贸易保护主义实现,需要通过国内改革实现。特朗普希望在海外实施收缩战略,在国内压缩逆向激励的社会福利支出,重建实体经济部门,这条思路是正确的;但鉴于特朗普的医保改革刚刚碰了钉子,他能做到多少,还需要观察。

 

  梅新育表示,美国制造业回流对德国制造其实是一种挑战,因为伴随着制造业回流,一种可能性是某些美国进口的“德国制造”会被“美国制造”取代,与“德国填补世界市场”恰好相反。如果说要全面填补美资撤回母国的投资缺口,德国还没有这样的实力。

 

  制造业回流是美国多年的梦想,特朗普承诺实现“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然而该国却在制造业革新方面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自动化工厂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和生产机械,多是由德国、日本和瑞士进口而来。图为汉诺威工业展上德国制造的机器人。(图片来源:法新社)

 

贸易战可能性大吗?美欧关系是重要底线

 

  虽然目前德国人对美德之间的贸易战依然悬着心,但是在专家们看来,美德之争的背后必须考虑美欧关系。

 

  胡春春指出,美国要和德国打贸易战需要非常慎重,因为德国后面就是欧盟,是美国在国际政治中最大的支持者。虽然过去美欧经济上始终有摩擦,但是双方还是能够回到一个游戏规则框架下来解决贸易争端问题。但不排除特朗普打破常规,采取极端的方式。

 

  姚铃也强调,欧盟实行统一的贸易政策,美国一旦和德国开打贸易战,所面对的将是整个欧盟市场,这对双方都将可能造成两败俱伤。因此历史上欧洲和美国多次爆发贸易战,最后都以某种方式达成妥协。归根结底,在当前全球贸易体系下,双边贸易总体上是互利共赢的,导致一国对另一国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差异。美国通过推动投资“回流”、重振传统制造业,也并非易事。

 

  她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德、美欧推动建立了多边贸易体系,也都是这一贸易体系的倡导者、维护者和受益者。下一步美德在贸易问题上的争议,是否会演变为摩擦甚至贸易战,还要看双方事到临头会否保持克制,以及各自退让的底线在哪里。

 

  梅新育也总结说,下阶段,美欧贸易争端的主要内容将是美德贸易争端,这对美欧贸易将带来许多不确定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