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宙明:白宫主人从特朗普换成拜登,但德美分歧仍难消弭|同观·德国

发布时间:2021-07-20浏览次数:179

本文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及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与澎湃新闻国际部合作推出的“同观·德国”专栏的第55篇。默克尔在总理任内的最后一次访美,特朗普下台后,德国终于重新成为美国的重要伙伴。但是,有些裂痕却不是换一届政府或共享价值观所能消弭的。

  

距离任期结束还有几个月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刚刚前往美国做了一次简短的访问。这是她任期16年来在美国白宫会见的第四任总统,也是拜登自2021年1月20日上任以来在白宫接待的第一位欧洲政府首脑。


默克尔上次造访白宫,还是在4年前的2017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对默克尔的恶意尽人皆知,当时的会见气氛紧张,镜头前特朗普甚至拒绝与默克尔握手。而也正因为特朗普,默克尔一度在美国被捧为“自由世界的领袖”,被左翼自由主义者视为维护西方价值观的理想和希望。反过来,德国对美国历史上的援助和支持也一向抱有感激之情。


 因此,默克尔的这次访美显得既紧凑又高调。拜登在白宫欢迎仪式上称默克尔为“朋友”,并在此后的新闻发布会中高度评价默克尔,称她为德国和世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默克尔则回应说,“我非常重视这份友谊。我知道美国为自由和民主的德国历史做了什么”。


然而把酒言欢之外,这次短短的工作访问还承载了太多期待。默克尔的这次访美,既是告别,更有着承前启后的意味。拜登刚刚上任,疫情过后的美国百废待兴,而德国即将迎来大选,谁将填补默克尔离开后的权力真空,尚未有定论。到2022年德国新政府出发之际,美国又将迎来“中期选举”。因此当前这个时段被视为修复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重要窗口期,要抓紧澄清一些重要的议题和争端。


 

美德间议题的妥协、进展和分歧


 “北溪2号”输气管道的建设问题是德美之间最敏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条从俄罗斯经由波罗的海海底直达德国的天然气输气管道,美国担心该管道会导致欧洲过度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担心俄罗斯利用其能源资源作为“武器”或筹码来对付乌克兰等邻国;但分析人士也指出,美国其实是想借此为本国昂贵的页岩气开拓市场。特朗普时代,美国对“北溪2号”施工方进行了制裁。拜登上台后暂时停止了制裁,期望德国做出有利于乌克兰的让步。


不出所料的是,本次会面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最终德美双方仅仅在口头上做出了一点相互谅解的姿态。拜登在重申担忧的同时,表示自己上任的时候工程已经建成了90%,实际上继续制裁也没有什么意义,也不希望工程功亏一篑;而默克尔则表示“北溪2号”只是补充而非替代,强调乌克兰仍然是天然气的过境国,并含糊其辞地表示“如果俄罗斯不尊重乌克兰作为过境国的权利,我们将采取积极行动”。仅从这一表述来看,似乎是拜登让步了,而默克尔守住了自己的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底线。


疫情相关问题中,最紧迫的是欧美之间的边境开放问题。美国从2020年3月起对德国等欧洲申根国家的旅客前往美国设置了入境限制。在欧美疫情放缓、急需推动经济重建的大背景下,取消这一限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经济界对此的质疑越来越多。拜登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仅仅是“要和专家讨论一下”,过几天再说。据分析,拜登难以回答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疫情和移民双重危机的交织。共和党指摘美国南部疫情来自墨西哥移民,而美国一旦放松对来自申根国家旅客的入境限制,也就没有理由继续封锁其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边境。在这一背景下,默克尔也只能冷冷地回应“那我就静候专家的佳音了”。


涉华问题在这次会谈中自然也不会缺位。拜登给涉疆问题泼脏水时,默克尔回应“必须保障人权”,但她也明确表示,在对华政策方面,德国的战略不会和美国完全同步,同时她还为欧盟与中国的投资保护协议做了辩护。可以看到,默克尔虽在努力淡化德美之间涉华策略的重大分歧,却并不准备紧跟美国的遏制脚步。她甚至指出,面对中国的崛起,欧洲和美国应当带着自信而不是恐惧加入竞争。对于德国来说,中国在经贸关系上的重要性已经与美国等同,经济上中德两国之间已经形成非常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德国和欧洲的疫后重建更少不了中国的助力。同时,正如默克尔指出,涉及经济利益时,美国也并非完全可靠,美国公司同样会与欧洲公司竞争中国这个巨大的出口市场。


气候保护议题原本并非这次访问的重点,但默克尔访美当日,德国西部遭遇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水与泥石流导致上百人遇难,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得到凸显。拜登在新闻发布会的一开始就向默克尔致以慰问,默克尔则赞扬了拜登推动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议,并结合北美正在遭遇的极端高温和森林大火,再次敦促双方行动起来,发展“能源和气候伙伴关系”。


事实上,气候保护议题同样隐含着欧美分歧。当前欧盟正在试图输出其气候政策:为了避免排放密集型生产绕道他国再出口至欧洲,而产生所谓的“碳泄露”,欧盟提出根据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对进口产品征收“气候关税”,除非该产品的生产国已采纳欧洲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征收了相应的碳税。但事实上欧洲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并没有成功输出,因此这样的碳关税必然隐含着贸易争端的风险,尤其是与中美两大经济体。因此德国提出要建立“气候俱乐部”,发挥全球领导作用,与中美等大的行为体制定共同的气候保护规则。但由于美国在气候保护方面仍然缺少真正的战略,还看不出将气候政策具体化并付诸实施的行动,所以德国目前对美国并不抱有很大希望。这次会面中,气候议题被推到第一位,更多地是突发因素,双方均未期待在这方面有什么进展。

 


不痛不痒的共识


作为访问的成果,德美双方最终发表了“华盛顿宣言”,其中主要强调了共同的价值观,并商定未来跨大西洋交流论坛和经济对话等事务。但仅从以上几个议题就不难看出,德美、欧美之间的分歧和裂痕存在于各个方面。经济、能源、环保、安全等国内国际问题相互交织,而经历了几年“美国第一”式的单边主义,欧洲也正在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清楚自身利益所在。这也注定了默克尔和拜登之间的这次会面最多也只能达成这种基于价值观的不痛不痒的共识。


不过,虽然没有达成任何重大突破,默克尔访问的最重要目标还是实现了,那就是两国关系的重启。德国经历了美国特朗普政府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之后,终于回归为美国的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这次会见,气氛还算融洽,然而无论是大西洋两岸,还是全球的围观群众,都清楚地知道,横亘在大西洋中央的裂痕并非全是特朗普留下的遗产,也不可能因为政府换届或同享价值观而消弭。拜登谈到“北溪2号”时说的一句话,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美国的无奈——“有分歧也还能做朋友嘛”。


(俞宙明,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