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应重视“三个一”工程

发布时间:2019-12-19浏览次数:173

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94257&time=1576710219537&from=groupmessage


当前,世界一体化发展大势逐渐缩短着人与人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但同时也在逐步拉大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距离,尤其是一些霸权国家逆势而行,以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维不断阻挡人类发展的脚步,使人类文明一再受到挑战,但也因此,人类追求文化共荣的梦想却愈发强烈。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总揽世界大局,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让万人同心同力,使天堑变通途,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休戚与共、民心相通。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要有一个成长过程,为此就需要科学规划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方案,无缝衔接每一块“骨”和每一条“血管”。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为了保证未来的可持续科学发展,首先要中外协力夯实一个基础,形成一个共识,依托“一带一路”。

一个基础:中国优秀文化

中华文明是以华夏文化为中心、不同民族文化和谐相处、进而追求天下归心的文明综合体,这一文明传统不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核,而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成分,形成了新的中国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人民庄严宣告:“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平,并致力于为世界创造和平。中国人的大同理想强调以“讲信修睦” ,使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协和万邦”。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都是基于这种天下观,并为了推行这种天下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推动“天下太平”的誓言,也是历经五千年仍生机勃勃的中华文明自古就有的使命担当和责任的自然延续,也必能为当前暂时处于多极化发展的世界带来团结和谐的新局面。

国有边界,文明无界。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属于全人类,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打破客观的地理阻隔,人为的心灵栅栏,实现不同文明的无障碍流通,完成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建成一个世界各民族同心同德的幸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霸凌与屈辱,无论国大国小,国强国弱,都一律平等,都有尊严、也使他国他人有尊严地生活。中华民族历经列强欺凌,备受屈辱,更加懂得民族尊严的可贵,和平的珍贵,这也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一定会为之竭心尽力的历史基础和未来承诺。中国人民希望中国的历史悲剧再也不要在其他民族身上重演,同时也将中国人对中国梦的美好期盼变成全人类的期盼,推动各个国家、地区各美其美的同时相互支持,共同为同一个和谐美满的幸福未来而奋斗。

人类命运共同体观主张不同国家在掌握独立命运基础上为人类共同命运奋斗,在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人类共同发展,在自尊基础上实现人类相互尊重。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发展,只有彼此尊重,命运与共,协同发展,每个国家的命运才会融入人类共同的命运,才会真正形成命运相连相依的共同体。

一个共识: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一致认同

只有容纳他者的文化才能不断更强大,“受益惟谦,有容乃大”。历史证明,土不择细壤,水不弃细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共同浇灌培育出一个人类有机生态环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独乐乐,而是要众乐乐,是为了服务全人类的福祉,需要得到全人类优秀文化的认同并贡献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进而融合、淬炼各国文化精华而反哺人类的共同进步 。而“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通过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可使天下以中国为己任。只有这样,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者,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人类的未来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未来,是文明区块链结构不断重组,生态系统不断动态调整,国际关系不断伸缩延展的未来。但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追求美好生活永远是所有人,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目标,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人类理想的实践,其未来发展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不但要适应全世界不同成分的土壤和环境,而且根要扎深扎匀。换句话说,只有融入全世界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人的思想,并能化为其血液和呼吸,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理念才能真正得到全世界日常而不自觉的普遍认同。当今世界,“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已成为人类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顺应了世界大势,一如不尽长江,不可阻挡,自然会得到世界优秀文化的共同认同和支持。

一个依托:“一带一路” 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世界各国在独行基础上共同拓路众行,目的是助力疏通不同河流实现世界河流之间的通畅,使越山无阻,跨海无碍,人人、国国实现自由交流,共同发展。

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做他人他国命运的主宰者,而是要以中国智慧推动世界不同国家独立发展,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主动担当,使命担当,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肤色的世界命运互联互通的大联合,也是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生动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阶段性工程,需要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从中国到世界,逐步从一个概念形成一个实体,从一个理想变成具体可见的现实。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必须依托并向世界展示一个清晰可见的发展轨道,临行前系好每一粒扣子,垫实每一寸路基。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促进新型全球化的中国主导、各国共建的重要实践方案,亦是秉承开放包容理念,与世界各国共享和平发展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可推动世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上共创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新世界。

2018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非洲青年的回信中,勉励他们“加强文化交流、心灵沟通,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确,依托“一带一路”的发展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进过程中可以建成越来越多的试验田根据地,不断获得区域性的典范经验和模式,不断打通中外文化贯通融合的新渠道,逐渐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实现交融,切实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共生共兴、共进共荣。

栏目主编:王多
作者系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井冈山大学校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