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十大关键问题

发布时间:2019-12-11浏览次数:372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124779560427471098&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from=groupmessage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孙春兰提出,语言是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现在很多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孔子学院作为一条条以温暖的文化作轨的“心灵高铁”,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虽然孔子学院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持续性的瓶颈问题至今仍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意义。未来孔子学院应围绕十个关键着力点建设,即明确区分两个概念、始终坚持四个原则和坚定实现四个目标。

明确区分两个概念

孔子学院的身份属性和社会属性比较特殊:既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名片,又是中外合作创办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汉语教育、文化交流、民间外交、信息互通等多重功能;既是教学实体,又是文化中心,还是面向中外各界开放的“会客厅”;既有愉悦的握手,也有矛盾和冲突。为了进一步明晰孔子学院未来发展的定位,必须明确区分两个概念。

一是以教育促进中外合作与人民友谊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基本功能是汉语教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及中外文化交流。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则是汉语教育。文化活动则应服务于汉语教学,避免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华文化肤浅的印象。

二是以真诚促进中外文化互学互鉴的孔子学院。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主导孔子学院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是为了中外文化和谐共存共兴。能否向世界说清楚这个问题,事关孔子学院未来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个重大现实问题,这既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需求,也是世界对孔子学院的主动诉求。

始终坚持四大原则

孔子学院发展带有鲜明的“供求色彩”,物理空间分布广,外部环境复杂,文化生态不一,舆情多变,动态性因此是其常态,这也导致孔子学院在顶层设计、路径设计、内容供给、质量保障与检测、对话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变数,客观上造成了孔子学院运行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孔子学院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确保相对固定的频率和波段,这样才能圈粉,拥有固定的听众和观众。为此,应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养成“积极”危机意识。孔子学院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但实际上孔子学院面对的每一次“形象危机”,都可转化为一次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客观正视现实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道交友,以道得助,方法得当,知己知彼,就可以把每次“危机”化解成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犹如以锤击榫,每击入木就深一分,孔子学院融入所在地文化就深一分。

二是精准聚焦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孔子学院目前的教育对象多元,形式多样,这对扩大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无疑是有益的,但并不利于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未来孔子学院应着眼于提升内涵而更加精准聚焦汉语教育的体系化建构,充分了解所在国、所在地的文化生态和表现形态,以提升受众的文化融入度为导向,精准选择教育内容,保证孔子学院的质量和实效。

三是建立双方认可的共赢共生机制。孔子学院未来应始终坚持推进中外文化和谐相处,睦邻友好,以中国智慧积极提出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以所在国、所在地能理解的形式装中华文化之酒,以真诚、坦诚和工作实效消除孔子学院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风险,化解发展矛盾,优化文化融合途径,实现心心相通。

四是培育健全自足的资金支持体系。孔子学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未雨绸缪,自我调整,逐渐从非盈利性文化传播、教育机构转变成自给自足的经营性机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分配。

坚定实现四个目标

孔子学院为所在国带去了认识中国的“黄金机遇期”,也为当地的文化、经济生活带去了活力与动力。孔子学院未来应在保证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质量的前提下,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成为综合性、开放性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为此,应着力实现四个基本目标。

第一,融入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孔子学院要积极主动地与所在国沟通,对所在国的文化肌理和运行机制进行细致、客观的了解、分析和理解,实现与所在国文化的接触、适应、融合,以双方共赢模式,营造孔子学院海外生存、成长与发展的良性环境,争取所在国政策、法律上的支持。

第二,助推实现中华文化不出国门的国际化。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线窗口,应科学设定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实现和谐共生的路径,推动“中国学”世界逐渐稳步转向世界“学中国”,以中华文化为引水,促使世界优秀文化倒流,走进中国,融入中国,最终不出国门实现中华文化的世界化。

第三,主动与中国教育体系结合以提升国民跨文化交流素质。让世界“不知不觉”地理解优秀中华文化,最基础、最有效的办法是提升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孔子学院应主动与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结合,把所需人才的培养向前延伸,从娃娃抓起,将提升国民素质和跨文化交流意识贯穿教育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并针对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需要专门设计教育内容。

第四,基于国别文化特色创建差异化的“国别模式”“地方模式”和“本土模式”。优秀文化都具有无限开放的可阐释性、包容性,但文化传播同时具有天然的排异性。孔子学院的文化差异性存在环境决定了其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运行方式和传播手段,做到有的放矢,使孔子学院变成中国与所在国共同主导、多向主导,推动孔子学院在所在国全面融入、和谐融合。

(原载于《中华新闻网》。供稿单位:同济大学,作者系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