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科学发展的辩证路径

发布时间:2019-09-04浏览次数:179

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from=singlemessage#/detail/1008894?site4


至2018年12月31日,“一带一路”沿线54国已建成153所孔子学院,149个孔子课堂,学习汉语人数近50万人。孔子学院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心灵之桥,可以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营造民心相通的软环境,而“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和务实性则为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硬环境,带来了新机遇,甚至都规划好了实施路径。“好风凭借力”,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应顺势有为,科学、充分借力“一带一路”提供的天时地利人和,充分尊重不同国家的人文生态、文化政策、民族历史,与当地教育机构、民间团体、普通民众坦诚沟通,务实推动语言和文化交流共建,因地制宜,同中寻异,异中求同,科学规划,定能行稳致远,只有这样,孔子学院才能成为“一带一路”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播种机,洒水车,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目标营造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语言的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的沟壑之桥,江河之桥。孔子学院可充分发挥在地优势,与沿线国家教育机构联合创建适应“一带一路”在所在地汉语学习需要的专门人才培养机制,以针对性的语言适应性培训,培养出具有针对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师资队伍,并推动沿线国家本土汉语师资的培养,形成以“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为目标导向的孔子学院汉语师资培养创新模式。

孔子学院和华文教育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两条主渠道。 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应与主动当地的华文教育资源综合平衡发展,使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孔子学院和华文学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合力共赢。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机构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要更加关心、支持海外华文教育,让华人教育更多分享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使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和孔子学院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成为建构“一带一路”中国形象的双子星座。

“一带一路”也是中国形象构建的外交之路。孔子学院应自觉服务于国家外交需要,在未来建设中可进一步与中资企业海外投资方向、中国外交战略和规划主动保持一致,准确对接国家外交需要,“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与纵横捭阖的外交工作结合起来。从外交工作看,要借力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所在地传播,发挥文化的润泽补精提神作用,使中国外交的影响力借助文化传播落地。

孔子学院的文化差异性生存环境决定了其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运行方式和传播手段,有的放矢,既不能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式地追求大战略、大格局,也不能僵化固持 “以不变应万变”的清高之态,更不能采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花源式”被动策略,而是要主动去“探幽寻微”,以求“曲径通幽”,在差异化中寻找孔子学院与所在国语言文化环境的结合点,形成基于国别文化特色的孔子学院“国别模式”、“地方模式”、“本土模式”,使孔子学院从中国主导变成与所在国共同主导、中国单向主导变成与所在国多向主导,在所在国全面融入、和谐融合。

资金来源问题将成为制约孔子学院未来发展的障碍之一,孔子学院需未雨绸缪,自我调整,逐渐从非盈利性文化传播、教育机构转变成自给自足的经营性机构,并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分配。目前,可由中国政府主导,协调孔子学院所在地政府合作成立以政府为主导、孔子学院为主体、海内外民间资本为主流、孔子学院收入为基础的资金流模式,同时充分发掘孔子学院自身的产业价值,形成以孔子学院为中心的教育市场,最终形成“市场人才需求—孔子学院人才培养—孔子学院自身发展”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的自给自足可持续发展模式。

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任何发展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在未来,孔子学院仍要时刻准备好在风口浪尖站准站稳,细致推理、判断,望闻问切,既有扁鹊之眸,又懂华佗之术,准确把握众脉象下的问题实质,对症下“中国智慧”之良药。同时要不断提升孔子学院的质量标准,以共赢的工作实效消除遭遇的各种风险,以化解自身发展中的矛盾优化文化融合的途径,推动孔子学院成为精品工程,文化品牌。

(作者:孙宜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