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悟峰: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畏惧中国,担忧美国?

发布时间:2019-02-25浏览次数:315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35166?from=groupmessage

  

  

芮悟峰(Wolfgang Rohr)/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前德国驻上海总领事

2019-02-25 13:21  来源:澎湃新闻

2016年,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KUKA Robotics Corporation)被出售给了中国家电企业美的集团,这一事件以及之后有关德国工业是否会被中国“买断”的讨论现在又有了新的后续进展:2019年2月5日,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能源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推出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Nationale Industriestrategie 2030)计划草案,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的畏惧和对美国的担忧。
文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联邦政府可以对经济进行干预,乃至建立一个可根据“新的国民经济比例原则”自行收购企业股份的“国家参股机构”,国家将可以成为企业主。可实施上述措施的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
国家将发挥促进作用,乃至为成立企业联合体提供支持,比如在电池生产领域。还有目前已经实施的举措,如必要时应当可以禁止外国竞争对手对企业的收购,以防御对国家安全,包括对关键基础设施(如电网)的威胁。工业在总增加值(GVA)中的份额,德国应当从目前的约23%增加至25%,欧洲应增至20%。
该草案所宣称的目标是创建国家和欧洲龙头企业:规模很重要!世界市场对企业规模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在飞机制造领域,企业若达不到这样的规模,将不可能成功。德国和欧洲企业必须能够与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竞争对手在同一水平竞争。
上述立场遭到德国舆论的广泛批评:因为该战略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基础,而且尽管做了一些口是心非的声明,它依旧认为,国家可能是更好的企业主。
阿尔特迈尔显然早已料到这样的批评。他在文件中提到了战后联邦德国的首任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Wilhelm Erhard,1897—1977),以及由他所创建的社会市场经济,称这种经济制度胜过任何形式的计划经济——甚至中国也在40年前采纳了它的某些元素。他还指出了一些国家干预的失败案例,比如对光伏产业的促进。这个产业获得了数十亿欧元的国家资金,却仍然在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但他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这样的观点,即在某些重要领域,国家必须扶持企业扩大规模,否则德国无法与苹果、亚马逊及谷歌这样的美国科技集团竞争。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一带一路”倡议非常成功,它们将战略、市场经济原则与前瞻性政策相结合,并取得了巨大成果。
阿尔特迈尔目前压力很大,他作为经济事务和能源部长的工作广受批评,一些人因为那些未付诸执行的计划而揶揄他为“公告部长”。他正试图通过这份工业战略重新赢得政治主动权。
但他的立场却并不令人信服。确实有成功的德国和欧洲大企业,汽车制造厂商和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即使是空中客车,也不得不在2019年2月宣布,它将于2021年停产大型客机A380——它曾获十亿欧元的国家贷款支持。而且也有并不成功的大企业,如德意志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后者甚至有国家参股,但到目前为止对股价也没有任何帮助。
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在这份战略中,德国经济的支柱即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被边缘化了?它们常常在自身领域是世界市场的领导者。它们需要精准的支持,但关于由谁来决定支持的方式和力度,阿尔特迈尔却只字未提。由经济事务和能源部的官员来决定?经营这些企业的家族有的历经几代人,开发出全球领先的最先进技术,难道官员们真的就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吗?
如何去识别重要的经济领域?当乔布斯开发第一部苹果手机的时候,并没有哪位政治家要求他这么做,告诉他未来就在这里。政治家和官员们如今真的知道,交通的未来就在于电池生产吗?有没有可能是采用氢能源或者其他技术?
借鉴尤为法国所青睐的工业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看来并不是合适的方案。看看德国工业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再看看法国工业的,就知道为什么了。再有,阿尔特迈尔想要把德国工业在总增加值中的比重提高至25%,却并未说明理由。他只说,这是“有意义,并有可能的”,是谁这么认为?
就在这份战略出台后一天,欧盟委员会否决了德国西门子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铁路业务的合并计划:这两家企业想要联手打造一家针对中国在轨道交通领域中的龙头企业中国中车的竞争对手;而欧盟委员会则要防止可能在欧洲操控价格的垄断行为。阿尔特迈尔可以以此为立足点:在这个案例中,是企业,而非国家,想要打造一家欧洲龙头企业。但这绝不意味着,鉴于世界市场情况对企业经营决策的自由进行限制就是正确的。
阿尔特迈尔所提出的战略将在政治、经济和学术界进行讨论和修订,并最终由联邦内阁表决通过。应当看到,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经济事务和能源部只为经济设定框架,而不插手企业的经营决策,这种做法很成功: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国民经济体,并跻身最重要的高科技出口国之列。这一切源于无数企业的经营决策,这些决策通常并不是由职业经理人,而是由投入自有资本的企业主所做出的。经济事务和能源部长致力于保持现状,这一点值得赞扬,但他应当继续让企业来做出决策。
(本文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宇方博士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