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春:《亚琛条约》遭遇民粹势力反对,德法需深度融合应对欧洲困局

发布时间:2019-02-11浏览次数:343

https://m.yicai.com/news/100113582.html?from=singlemessage

  

  

在《爱丽舍条约》签订56年之后,法德两国又于2019年1月22日在德国亚琛签订了该条约的“2.0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有关德法合作与融合的条约》(下称《亚琛条约》)。除了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出席签约仪式外,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Donald Franciszek Tusk)、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罗马尼亚总统约翰尼斯(Klaus Iohannis)——罗马尼亚是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等也都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1963年1月22日,时任德国总理阿登纳和法国总统戴高乐以《爱丽舍条约》宣告德法两国进入伙伴关系的新时代。双方约定了协商机制,政府定期会面,协调外交、欧洲和防务等领域的政策。从此以后,两国成立了部长理事会,从青少年交流、友好城市等基础的理解与交流工作入手,为最终实现欧洲融合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1988年,德国总理科尔(Helmut Kohl)与法国总统密特朗(Mitterrand)对《爱丽舍条约》进行了补充,双方又建立了共同的金融和经济理事会、环境和文化理事会、防务和安全理事会等,两国和社会的合作、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亚琛条约》新在何处

从推动力来看,我们认为法方尤其是马克龙总统的个人努力在更大程度上促成了《亚琛条约》。就在马克龙2017年就任总统不久,他就雄心勃勃地在索邦大学宣布要“重建欧洲”,其中就包括缔结新的《爱丽舍条约》,但是这一计划由于德国大选后国内政局不明朗而未果。2018年11月,马克龙在德国联邦议院发表演讲时如此表达了他对加强德法合作的迫切心情:“也许您不是每次都能完全听懂法国的语言,但是您每次都会想到:法国爱您。”

如今,双方决定借新的条约把合作与融合“推向新的高度”,而且做出了具体的表述。条约共有28条,分为6章。其中看点有:

——双方决定未来在欧洲政策上更紧密地协调立场,在重要的欧洲会晤之前进行“定期的、所有层面的协商”,以“努力取得一致的立场”,“双方部长采取相同的措辞”。

——双方确认在其中一方领土受到武力攻击时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双方在共同项目中寻求共同的武器出口规则;成立德法防务与安全理事会。

——加强外交合作,重点之一是推动德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务理事国。

——设立共同的“公民基金”,支持和鼓励民间团体和友好城市的交往。

——赋予双方边境地区以专门的职权,配备资金,以减少跨境事务的官僚门槛;成立跨境合作委员会;边境地区的法律和管理规定将实现协调;目标实现双语。

——双方经济合作的目标是融合为德法经济区;成立经济专家理事会。

——双方的政府会晤机制化:政府会晤至少每年一次,至少每个季度都有一名政府成员参加对方的内阁会议。

《亚琛条约》遭遇民粹势力反对

关于防务政策的讨论是《亚琛条约》十分棘手的部分。这首先是因为德国的军事行为全部需要联邦议院授权,因而即时的联合军事行动几乎不可能。而德国在武器出口规则方面也很难有所改变,所以条约内有关内容尚停留在意向性的声明水平。

法方最初提出组建法德军事干预部队的想法也受到了德方的阻碍,最后的表述成为“双方组建共同的部队,以在第三国执行维稳行动”。在这一点上,德方的阻力主要来自大联合政府的社会民主党(SPD)。同时,社民党背景的德国财政部长舒尔茨(Olaf Scholz)建议法国应该与德国“共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也遭到了法国的拒绝,虽然法国承诺在安理会改革的前提下支持德国获得常任理事国身份。

然而这些困难,还只是双方合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真正的困难,是条约的相关内容在右翼和民粹主义阵营里掀起涟漪,这在眼下为“黄背心”运动所困的法国尤为明显。

在边境地区促进德法融合的条款成为各种右翼民粹势力的“眼中钉”,更有谣言称法国将与德国共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黄背心”运动称马克龙“卖空法国”,提议就此举行全民公决;法国“国民联盟”党首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称马克龙正一步步地“瓦解我们的主权”、摧毁戴高乐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法国争取到的独特地位,这就是“背叛”;勒庞在竞选时的同道、法国崛起党(Debout la France)的尼古拉·杜邦-埃农(Nicolas Dupont-Aignan)称,阿尔萨斯和洛林马上又要变成德国的了,实施双语明显违反法国宪法,而与德国不断协调立场就是“向柏林屈服”。他质问:“德国人的善意在哪里?”共和党对《亚琛条约》也充满了怀疑,批评政府行为不透明,其青年组织更是在网上发起了请*运动,“对《亚琛条约》说不!”称《亚琛条约》就是针对法国《凡尔赛和约》的。在条约签订前的周末,法国多地数万人走上街头抗议,还出现了攻击政府机构的暴力行为。

在德国,右翼民粹的德国选择党(AfD)批评签订《亚琛条约》是“向错误的方向前进了一步”。这个条约出卖的是普通德国纳税人的利益,使得欧洲进一步成为“支付转移和财富重新分配的联盟”,而强调德法关系,只会让欧洲国家“疏远德国”,欧盟成员国不需要一个德法组成的“欧洲超级国家”。

德法深度融合,应对欧洲困局

德法两国政府、欧盟的政治精英对于《亚琛条约》的赞美,与在法国社会爆发的抗议形成鲜明对比。这暴露了这个时代欧洲的困局。

一方面,以欧盟为核心的欧洲国家显然享受了战后欧洲从和解到融合的成果,实现了普遍的民主和富裕;然而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欧洲社会面临一系列全新的挑战:文化冲突日益加剧、不同社会阶层的获得感大为分化、身份政治成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

欧洲道路不但问题重重,而且还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险。在这一局面下,重回欧洲道路的起点——标志德法和解的《爱丽舍条约》,再度出发,自然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可以说,《亚琛条约》试图以德法的深度融合、相互协调来回应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美国优先”、英国脱欧,为欧洲打一针“强心剂”,为国际和欧洲秩序注入积极的推动力。

然而问题是,象征政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替实实在在的政治?以边境地区的语言政策为例,法国政府如何回应国内由此引发的对于科西嘉、不列塔尼地区潜在的语言分裂问题的担心?法国的民生问题、德国的排外问题,是通过深度的德法合作能够改善或解决的吗?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两国政界和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德法相互接近的每一步都微不足道,就像《爱丽舍条约》签署后建立的青年交流机制一样。迄今为止,德国和法国已经有数百万青少年走入了对方的学校和家庭,参加共同的活动,一切都是平淡而日常的。日积月累,以至于战争在这两个曾经是世仇的国度已经成为荒谬的字眼。接着走下去,谁能预言《亚琛条约》不会为两国、为欧洲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呢?

(作者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