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和上海欧洲学会联合主办的“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会议紧紧围绕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各方专家从世界格局、“多速欧洲”、英国脱欧、欧元区货币一体化、美国影响以及德法轴心等各个角度,对欧洲未来如何发展,一体化进程如何继续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崔洪建研究员、田德文研究员、杨解朴副研究员等北京学者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伍贻康研究员、徐明棋研究员、叶江研究员、郑春荣教授、张永安教授、何奇松教授、石士钧教授、简军波副研究员、忻华副教授、朱苗苗副教授、曹子衡博士、杨海峰博士等上海学者,以及《解放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记者约20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开始前,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郑春荣教授作为主办方代表首先致辞。他指出,这次会议是同济大学德国和欧洲研究机构联合上海欧洲学会共同策划好主办的一次学术活动,它的召开正值同济大学校庆周,是给同济大学校庆献上的最好的一份礼物。他还介绍说,今年5月24日,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加布里尔将在北京和中方签订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在这个背景下,同济大学为促进中德人文交流,除德国研究中心外还建立了中德人文交流中心。与德国研究中心研究高级政治不同,中德人文交流中心主要工作在于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另外,郑教授还介绍了今年6月份之后的有关活动安排:6月底同济将于《德国发展报告(2017)》发布之际召开德国发展报告发布会和全国德国研究会年会;9月27日,在德国大选结果公布之后,还将举行一场国际研讨会,主要探讨法德大选之后欧洲一体化的出路,9月28日还会举行一场探讨德国大选后“新政府”对华政策的研讨会。他欢迎大家届时继续参加这些活动。
随后,在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研究员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子衡博士主持下,会议分为上下两个版块进行。前一版块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探讨欧洲一体化问题,共有7位学者发言。后一版块主要从具体领域如经济、安全及行为体如德法轴心来探讨欧洲一体化的未来,有5位学者做了发言。
伍贻康研究员从世界格局变化的角度分析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及其未来。他指出,在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以前,国内外对于欧洲一体化态度是相当阴暗的,对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担忧。就其个人而言,从世界格局的角度出发,他对欧洲一体化一直持乐观态度,因为其适应了全球化发展。但近几年来,对欧洲一体化的问题却是谨慎乐观。他分析说,从20世纪开始,欧洲在世界发展的大市场中缓慢衰落,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而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这一趋势。上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依靠一体化再一次崛起。但在两极格局形成后,其对美国的依赖越来越严重。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地缘政治及世界主导地位角度来看,自基辛格提出三角外交以来,欧洲进一步被排除在大国范围之外。而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也进一步把欧洲变为第二中间地带,成为各国发展过程应当争取的一股力量。因此欧洲越来越不是一股独立崛起的力量,逐渐趋于边缘化。当多极化不明显时,欧洲边缘化会越来越明显。美、中、俄三方都应争取这股力量。换言之,欧洲在被边缘化的同时,又在大国角逐中举足轻重。因此欧洲一体化是欧洲生存发展的救生圈。德法轴心显示出的重新组合趋势明显时,欧洲便处于调整、变革和转型的时期。他认为,欧洲一体化是欧洲未来发展唯一的出路,而变革是欧洲一体化唯一的出路。
崔洪建研究员就“多速欧洲”的可行性与局限发表了三点看法。第一,马克龙当选可能是一条分界线,在其当选之前,欧盟成员国内部普遍出现了反欧盟的情绪。因此,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3月1日公布了关于英国“脱欧”后欧盟未来白皮书,书中提出2025年“27国欧盟”五种设想。其中,第三种设想最为重要,其余四者实际起到的是掩护作用,以显示民主。第二,债务危机救助、成员国改革以及经济改革都是为了推动欧洲一体化。第三,“多速欧洲”在安全和防务领域采取了意愿者联盟的方式,主要对难民问题、英国脱欧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等三大方面作出了反应。安全方面旨在规避恐怖主义威胁,以前的欧洲旨在扩展边界,现在的欧洲则在边界问题上持防守态度。从乐观角度来看意愿者联盟代表了一体化的方向;从悲观角度来看,它承认了现状。但中欧国家存在着担心本国利益流失的情况,面临着同欧盟谈判的问题。另外,欧盟内部价值和评价标准无法统一。崔研究员认为多速欧洲的最高目标应当是“形散神不散”。他提出,日前马克龙和默克尔谈及税收的情况,这可能为欧盟经济提供了解决方法。但马克龙还必须解决好法国国内问题,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同德国匹配的程度。综上,崔研究员认为“多速欧洲”会继续持续下去。
郑春荣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多速欧洲”:新酒装旧瓶?他主要从民粹主义、欧盟目前行动领域和“多数欧洲”的实际意义等三个方面展开。他认为,实际上,在荷兰和法国大选后,欧盟右翼民粹势力侵蚀的问题并未消失,只是告一段落。右翼民粹主义仍可能卷土重来。原因在于荷兰大选之后,右翼民粹政党自由党的议席仍在增加。而2017年勒庞在法国总统第二轮选举中的支持率也远高于2002年其父亲获得的支持率。同时主流政党对于右翼民粹党派立场的复制,也可能增加右翼民粹政党的势力。其次,从欧盟目前行动领域看,在外部边境问题上各国持有共同加强管控的观点,而在难民、经济问题上普遍存在分歧。欧盟现今的政策也只是小修小补,“多速欧洲”的可行性由此提出。德国自身对于这一问题也发生了变化。瓦莱塔峰会之前,默克尔一直采取回避态度,但在峰会上她的观点发生了改变,提出鉴于各国发展情况不同,应当允许一部分国家先行一步。郑教授认为,在之前“多速欧洲”只是欧盟例外情况下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而现今“多速欧洲”已被写入《罗马宣言》之中,被赋予更加重要的意义。但是,郑教授强调,“多速欧洲”只是摆脱个别国家羁绊的手段,而不是实现欧洲一体化目的的本身。
田德文研究员发言的主题是“民粹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的未来”。他认为,本次法国大选的结果并不能真实体现民粹主义对于欧洲的消极影响。因为民粹主义对欧洲产生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民粹政治,即上台执政,二是主流政党接受民粹的主张。而对欧洲出现的“默克龙”的说法,田研究员则认为马克龙远未达到与默克尔相抗衡的程度。另外,民粹主义和欧洲一体化也有着直接的联系。从政治角度来看,欧盟是新民粹主义改革的最重要推手之一,而新民粹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出现了政治真空,同时也是为了反对美国;从社会角度来看,欧洲人从欧洲一体化中获得的利益严重不平均,主要的受益者集中在中心城市、青年人和富人身上;从价值观角度来看,欧洲境内仍有很多人不同意欧盟的存在,离政治中心越远态度越激进,一是因为欧盟的合法性存在问题,二是因为欧盟在其眼中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虽然欧洲每个国家都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但是获益的程度不同,集中在欧盟内部结构性的矛盾上,即“德国和其他”。德国占欧盟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贸易上的贡献率也达到了五分之一左右,欧洲工业也越来越集中于以德国为中心的西北欧国家。随着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经济结构的形成,很多国家逐渐被边缘化。从这一角度出发,田研究员认为应当考虑勒庞提出的一些见解,她虽然给出了错误的解决方法,但是她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最后,他认为民粹主义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迫使欧洲重新思考选举改革,二是放弃欧盟的集权。
张永安教授主要谈及了失去英国之后的欧洲一体化前景。其发言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英国脱欧之后告诉了人们什么?二是欧洲一体化确实带来了经济发展;三是“双速欧洲”的做法就是一个妥协的做法;四是欧洲一体化的前景。他认为,英国脱欧让欧洲明确了欧洲一体化的使命,加深了解了不同国家加入欧洲一体化的目的以及应如何实现政治目标。欧洲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其60多年的历史进程上,各式各样的一体化政策使得欧洲获得了经济增长的机会,但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对于欧盟来说,欧洲一体化是合理的,但是对于具体成员国来说也许并不合理。至于“双速欧洲”之所以是一个妥协的做法,关键在于成员国之间的巨大差异,存在不同的利益选择。其经济融合的结果就整体而言扩大了要素配置的市场,但自由的竞争很可能导致一个成员国从属于另一个成员国。谈及欧洲一体化的前景,张教授认为欧盟不是欧洲一体化的全部,只是其“形象代表”。欧盟和欧洲一体化存在区别,前者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统一,后者旨在推动实现欧洲统一。欧洲一体化没有问题,但会艰难前行,至于作为“形象代表”的欧盟,其未来则充满了不确定性。
叶江研究员的发言主题同样和脱欧有关:英国脱欧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他认为影响分为正负两个方面,从正面来看,英国脱欧后,成员国对欧洲一体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会产生一些适应今天欧洲一体化的思路和更切实际的方案与思考。另外,余下的27国和布鲁塞尔总部的政策也会更一致。从负面来看,一是对于欧盟来说,脱欧谈判不会加深一体化;二是加剧了各成员国中的民粹主义;三是这并非简单的“多速欧洲”,而是因英国脱欧刺激产生的目标不一致的“多方向欧洲”。总之,就欧洲一体化而言,未来一体化达不到理想中的目标。欧洲一体化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它不会因英国脱欧而停止,也不会像之前所想的那样发展下去。
简军波副研究员的发言主题是“脱欧背景下的欧洲一体化:挑战和机遇”。他主要谈到了六个方面的具体影响。一是英国脱欧谈判,这对于欧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二是对欧盟的预算能力产生了影响。三是英国脱欧改变了欧盟内部权益的分配,权益主要流向了德、法这样的大国;改变了欧洲议会议席的变化,从而使得意识形态比例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欧盟内部权力的分配,因为失去了英国这一平衡的力量,法德权力斗争可能逐渐明显或者德国的权力会有所增加。四是政治军事方面,军事力量的改变一方面使得欧盟防务力量下降,另一方面则使得欧盟在建立防务一体化时更加团结。政治上会导致欧盟成员国所拥有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席位的变化。五是经贸方面,保守和开放力量的斗争会越来越明显,因为英国主张自由贸易,所以欧盟内部自由主义的声音会有所减弱,进而可能影响到政治政策。另外,劳工的流动方向也会发生改变,在他们无法流入英国后,可能会流向德国,从而改变其移民政策。六是可能会影响欧盟的东扩。
第二阶段首先发言的是徐明棋研究员,主题为“欧元区货币一体化的根本矛盾与出路”。他认为,欧元区货币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最高的成就,也是政治一体化的成果。但是不论从理论上来看,还是从结构上看,都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欧洲中央银行和民族国家中央银行的区别在于,单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影响不同,反应不同。拥有强有力中央机制的国家能控制局势和民众的抱怨,但欧洲中央银行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其内部利益诉求无法达到很好的协调,效果也就不如集权国家的中央银行明显。所以,这个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会影响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徐研究员给出两种方案。一是进一步推动政治一体化,但短期内各国无法解决根本的矛盾冲突。二是构建危机解救或者说保障机制。例如统一存款保险,让高负债国家贡献出更多的资金。综上,徐研究员认为欧元区不会垮台,欧洲一体化仍会在现有的机制上缓慢前行。只要欧元存在一天,欧洲一体化就是一个有着内在机制的超一体化机构。
忻华副教授就“美国对欧经济外交影响下的欧洲一体化”做了发言。他首先提到了特朗普政府对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理念,例如否定世贸组织权威,推行美国至上;同时大幅强化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体系,向其他经济体施压,以美国主导的双边合作架构代替原有的多边体系。其次他谈到了当前美欧双边经济关系的主要议题与焦点,主要在于TTIP协定的未来走向、美欧贸易架构的未来定位问题、欧盟和德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问题以及欧元区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定位问题。接着忻副教授又提到了当前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影响下的欧洲一体化问题。由于特朗普政府正试图架空世贸组织,推倒现有世贸和地区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欧洲一体化受到了负面影响。另外,特朗普政府与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积极的接触,这实际上在欧盟内部起到了分化的作用。美国对欧元持负面态度,这也使人们增强对欧洲货币联盟的负面情绪。如今特朗普尽管表示会继续维持北约关系,但这对于欧洲安全体系而言未必是一个安全的保障。最后,忻副教授提到尽管美国对欧盟持负面态度,但是不会希望它就此解体。
何奇松教授的发言主题为“欧盟共同安全政策的走向”,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回顾了欧盟共同防务政策的历史进程;二是提出了“英国脱欧是不是欧盟共同防务政策的机遇”这一问题。他提及了英国对北约军事力量的贡献。何教授总体认为欧盟没有了英国应该会发展更好一些。三是提出了欧洲防务是否更具有紧迫性的问题。四是从美国对欧洲的态度、如何处理北约和欧盟的关系以及欧盟内部问题如何加以解决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欧盟未来的走向。何教授认为欧盟内部若不进行改进,未来将会走向衰落。
杨解朴副研究员主要谈及了“德国依然是欧盟的稳定锚?”这一问题。她将德国比作是欧盟稳定发展的一个锚,分析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欧洲政局面临多种不稳定性,例如欧债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都使得欧盟成员国之间缺乏凝聚力,并且面临了严峻的考验。而民粹主义也为欧盟未来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另外欧盟经济、政治、社会相互牵涉,使得欧盟体制走到了必须改革的境地。二是“德国这一欧盟稳定的锚是否依旧?”从政治角度来看,德国大选不会出现意外情况;经济上,德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数据良好;德国的社会趋势趋向稳定,德国也有兴趣扮演欧盟的领导者。三是影响锚稳定的因素。首先民粹主义政党将长期存在于德国联邦层面的政治生态中。其次,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带来负面效应,很多德国民众认为德国对欧盟贡献太多,而全球化也造成了德国贫困加剧。另外,恐怖主义特别是与难民相联系的恐怖主义对欧盟产生了威胁。最后,其他国家对于“德国霸权”存在防范心理,并且关心德法轴心的前途。
朱苗苗副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欧洲一体化未来发展中的德法轴心”。她认为德法轴心的推动力越来越缓慢。她提出了以下两点疑问,一是马克龙的国内改革方案能否振兴法国经济?二是德国是否会进一步维持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的德强法弱的局面?朱副教授认为马克龙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此次投票结果并不真实,马克龙的实际支持率并不是很高。二是勒庞在议院外的反对力量仍然很强烈。三是马克龙改革和施罗德很相似,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四是法国国内持反欧情绪的民众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而德国仅有10%。她还提到,对于德国而言,因历史原因害怕引起欧盟内部其他国家的反感,仍需同法国站在一起,同时德国的发展依赖于欧盟。但如今德法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最后,朱副教授认为德法之间的不对称性近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改变,德国的领导地位也不会发生变化。虽然马克龙依赖于德国的经济支持,但德国若给予法国大量支持,很可能引起国内民众的负面情绪。德法需要在新的合作框架下寻找新的合作支撑点。
石士钧教授也发表了自己对于欧洲一体化的看法。他认为欧洲一体化问题总结起来是由于出现了“五个低估”。一是低估了理论准备;二是低估了经济差异性可能带来的后果;三是低估了文化多元性可能产生的后果;四是低估了本身经济制度;五是低估了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问题。以上五点低估的原因在于欧盟推进欧洲一体化速度过快,成员国数量发展过多以及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必须放弃经济主权,但欧盟主权让度过大。
主题发言结束之后,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田研究员认为马克龙在欧洲几乎没有影响力,法国因此可能失去和德国制衡的机会,而欧盟的健康发展则需要德法进行相互制衡。现今,欧盟问题的解决主要看马克龙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法国。简副研究员也提到了法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德国自由主义的对立问题。徐明棋研究员认为一定要把欧盟看作是一个超国家倾向的区域性组织,而不是一个普通的政府间倾向的区域性组织。田德文研究员对德国怎样看待经济上的成就以及德国经济成就到底来自于欧洲一体化还是欧元提出了两点疑问。郑春荣教授认为德国先于其他国家进行了改革,而工资和福利增长却没有其他国家快,这是取得经济成就的一点原因。二是对应于原先马克而言弱势的欧元也有利于德国的出口。虽然德国国内也有学者指出德国从欧盟内获益最多,但是这种表态容易会被视作政治不正确,会遭到批驳,人们担心它们成为那些要求引入欧元债券的南欧国家的把柄。
各位专家学者相约今年9月24日德国大选后,再次就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展开讨论。(王心悦 曹子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