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春: 德国反犹老话题出现新动向:反犹色彩音乐获奖,犹太裔学生遭凌辱

发布时间:2018-05-03浏览次数:212

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huanqiu/20180502/196741.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timestamp=1525236653829

  

4月的德国社会突然不平静了起来,一个老话题重新回到媒体和公众注意力的核心,甚至连总理默克尔也出面表态,事关德国社会的反犹问题。

4月12日适逢德国音乐界的年度盛事——德国联邦音乐工业协会颁发“回声”奖,其中嘻哈乐奖项颁给了两位年轻歌手高里加和邦。但是,这件文艺盛事却成为德国文化界、乃至社会和政治舆论中罕见的丑闻。丑闻缘起于两位歌手的获奖专辑“年轻,暴力,高颜值3”,其中部分章节的歌词引发了强烈争议,如“我的身体比奥斯维辛的犯人还坚定”、“再来一次大屠犹,带着燃烧瓶来”等等。颁奖结束后,多名获得“回声”奖的音乐人士纷纷退回自己的奖杯,以表达对于反犹色彩音乐作品获奖的抗议。德国外交部长马斯也马上表明了态度:“在犹太大屠杀纪念日颁发这样一个奖项是可耻的”。4月12日正是以色列纪念600万犹太大屠杀死难者的日子。

在文艺界爆发丑闻的同时,街头暴力更令德国公众吃惊:4月17日晚,在柏林时尚而中产的普伦茨劳贝格区街头,两名戴着犹太小圆帽的年轻人受到了3个路人的侮辱和攻击。

德国政界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做出了反应。总理默克尔称,“我们必须赢得对反犹骚乱的战斗”,在德国人和阿拉伯裔居民中都存在反犹言行,“对此必须采取最严厉、最坚定的措施”。4月25日,数千德国民众在多个城市走上街头,举行集会和游行,其中柏林的集会口号是“柏林戴犹太小圆帽”,抗议反犹言行,表达德国社会对于文化和宗教宽容的支持。

“回声”奖丑闻和柏林街头的暴力事件,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与成年人的反犹言行相比,德国中小学近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更令人震惊。据媒体报道,去年3月,柏林市一所中学里一名14岁的英国裔犹太学生不得不更换学校,因为他之前几个月内受到其他学生的辱骂和殴打;去年12月,柏林另一所中学的一名犹太学生不得不忍受其他同学的詈骂,比如“希特勒是好人,因为他灭绝了犹太人”等等。据中小学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反映,“你这个犹太人”已经成为德国中小学生之间常见的骂人用语。实际上,很多学校出于名誉考虑,并不愿公开讨论此类问题。对于从建国起就把支持犹太人和以色列作为国家意志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来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是,无论是引发“回声”奖丑闻的嘻哈乐手,还是柏林街头的暴徒,以及柏林凌辱犹太同学的中小学生,都有共同的阿拉伯裔或伊斯兰信仰群体的族裔和文化背景,这与德国固有的极右翼和种族意识形态的反犹有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说,这些事件表明,德国有了一个新生的、外来的、非德意志的反犹问题。

德国社会在战后通过立法、教育、政治和社会工作,逐渐形成了一种纠正历史偏执的历史观,彻底否定了引发空前人道灾难的种族意识形态——主要是反犹思想。然而随着中东和近东地区移民的到来,尤其是近年大量难民的涌入,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政治冲突在阿拉伯群体中引发的另一种反犹言行,已经成为德国社会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今年3月,德国联邦议院反犹问题独立专家组委托进行了一项针对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富汗难民的调查,共有25名难民接受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人多数对犹太人持有偏见:认为犹太人有钱有势,在世界上四处发动战争。对于二战时纳粹的屠犹行为,他们所知甚少。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固定成形的反犹观点,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对与犹太人打交道有正面的经历。

尽管如此,联邦议院反犹问题独立专家组成员切尔尼夫斯基并不认为新出现的反犹现象应该被简单地归于某个文化或族裔群体。“我们不应该把这场讨论局限于穆斯林,反犹问题涉及到我们所有人。”她认为,虽然存在一些明显的“群体特征”,但是如果把某一个群体定性为反犹,那么这就可能会成为社会整体逃避自我反思的托辞。

作者:胡春春(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王卓一责任编辑: 宋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