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在孩子的教育上,德国家长也很拼

发布时间:2017-09-04浏览次数:65

    恰逢开学季,莘莘学子重返学校,感受新气象;新生萌娃初跨校门,开启新人生。共通之处在于,都承载着父母殷殷期盼。关于外国的家长,网上流传着各种鸡汤文,但是,真实生活中的德国家长,他们在娃的学习上,其实也很拼。

为了提升孩子入学的仪式感,不少德国家庭一掷千金

   德国家长最重视开学。入学第一天须给孩子注入仪式感,让孩子刻骨铭心。虽然萌娃尚未识字,德国当地报纸的广告栏早已铺天盖地刊登入学贺词,当然由家长掏钱。入学当天清晨,亲朋好友挤满学校礼堂,出席学校正式入学典礼,中午到预定的饭店聚餐,下午乘马车巡游市区,随后转战家庭派对。拥有独立院落的家庭会在门前花园搭建一个充气游乐场,让学童及伙伴们尽情欢腾。

   在德国,入学喜庆活动的隆重,几近奢华。由此催生一项产业,专门服务于孩童的生日、洗礼、入学等庆典活动。租用小丑、魔术表演或公主,平均花费是350欧元。在夏季,即入学前夕,入学喜庆活动成为这些服务机构的第二大服务内容,需求量仅次于婚礼。活动中,美国儿童影片和书籍的街头秀角色特别受欢迎,尤其是迪士尼公主和海盗。现在最热门角色就是《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和《美女与野兽》的贝拉公主。统计数据还显示,自2014年以来,入学喜庆活动的需求至少翻了三番。对于一些父母来说,花费几百欧元还只是开始。有些家长会大张旗鼓地开晚会,乐队或杂技团纷纷登场,这样的预算可高达四位数,其中包括昂贵的场地租金、奢华的餐饮和特制的入学主题奶油蛋糕。

    有些入学庆祝还要寓教于乐。譬如,由专业艺人扮演“教授疯子”,通过疯癫式的游戏、实验和魔术来测试儿童的入学成熟度。

    对于孩子们来说,隆重的入学仪式感固然不可或缺,这被看作是家长向孩子传达亲情的机会,也体现了亲情对成长的支持。亲情的展现不仅限于开学和升学的时间节点上,还贯穿于生活全方面和生命全过程。但是,也有人认为,孩子的生命轨迹未必严格因循父母绘制的路线。家长把孩子入学第一天搞得轰轰烈烈,也存有一定风险。孩子甫一跨入校门便载负难以承受之重———父母的望子成龙之心。

  

    德国家长对孩子分数锱铢必较,课外辅导大行其道

对孩子的分数,德国家长可谓锱铢必较。福萨民意调查最新数据显示,41%德国家庭会因孩子考试成绩不佳而郁郁寡欢,10%的家庭甚而会因此剑拔弩张。这种紧张气氛,7%的家庭每周会出现,38%家庭每月会经历,且在三分之一家庭会升级为父母之间的各种争论,乃至争吵。

  而在这些因考试成绩而硝烟弥漫的家庭当中,三分之一孩子的分数其实保持在优良水平。这些资优生中的四分之一更是课外辅导的常客。2014-2015学年,参加课外辅导的德国中小学生占比为14%。无论家庭收入多寡,无论父母文化程度高低,无论移民背景有无,补习热情之高涨不分伯仲。

  据德国课外辅导报告,月净收入3000欧元以上及以下的家庭为孩子报名参加课外辅导的比率仅差三个百分点;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和较高家庭的课外辅导参与比率持平;无移民背景的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比率仅高于有移民背景学生三个百分点。课外辅导在家长中的认同率高达83%,其中,子女为资优生的家长占比高达86%。

  四分之一家长认为,课外辅导大行其道,与学校教育个性化供给不足有关。就此,德国政府不遗余力,把学校从原先的半日制陆续扩建为全日制,上午授课,下午则开设各类兴趣活动课程。然而,这项新世纪以来德国最大联邦基础教育工程却并不受待见。

  据今年初发布的青少年报告,全日制学校中仅四成学生享受午后时光。大多数学生抵触情绪滋长,都是因为倍感无聊或认为这使自己不够自由。

  但,真正的原因却是分数。家长与学生纷纷吐糟:兴趣活动课程虽能提升综合素质,却无助于提高考试成绩。为填补家长无止境的“分数欲”,德国部分地区竟然出现考试成绩通胀现象。

  考试成绩绝非数字,而事关学业成就与人生荣耀乃至家庭脸面。世上父母皆有舔犊之心,对分数的顶礼膜拜便在情理之  中。然而,资优生与补习如此难分难舍,乃恐惧心在作祟———唯恐丧失竞争优势。作为拾遗补缺,课外辅导永远只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替代。被竞争裹挟的家长却难以明晰这番道理。

  

  德国家长的另一种拼劲:坚信孩子成长决胜于假期

  德国家长的一大主流为直升机型。这类家长指望孩子沿着既定轨道成长,从不给予孩子任何试错与犯错的空间,让孩子成长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由自己来扛,把自己的需求与生活全然俯首听命于“孩子优先”原则。很多人认为,如此含辛茹苦的父母,生活质量定遭侵蚀。但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艾什顿·詹姆斯的研究发现,家长对育儿投入愈大,如直升机型家长,其满意度愈高,愈加坚定养育子女的人生意义。

  即便德国学生课外补习比例高,但这一比例仍在发达国家均值之下,时间也偏短,周均2小时以下占八成。德国家长为此每年支出8.79亿欧元,月均87欧元,相较于德国人月收入,实乃九牛一毛。且26%的家庭参与的课外辅导具有公益性质。就课外辅导实效而言,尽管校外辅导机构言之凿凿道,参与的学生八成左右考试成绩半年后可提升一个档次。但专家的研究也常常予以质疑。德国家长并不听命于机构的数据与专家的证据,而是坚信,孩子的成长决胜于假期。德国学校从不布置寒暑假作业,但放假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意味着孩子游手好闲。据福萨民意调查,在低学历家庭,子女假期补课现象较为泛滥,而只有18%高学历家长认为,孩子在假期要经常温习,46%则彻底远离课本,从事补习以外的其它活动。

  以牺牲假期闲暇为代价,换取的未必是成绩提升。83%家长希冀孩子在假期激发兴趣点、释放创造力、提升自主性,并强化生存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64%资优生家长期待校外辅导有利于激活非智力因素。故而,在德国家庭,父母最用心的家务便是制定度假计划,各联邦州通过协调错位放假提供必要保障。分数难以架起成长的阶梯,假期可以张扬教育的属性。德国家长的另一种拼劲也即在此。

  

(作者为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廖圆圆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