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周兴:哲学批判与创新思维——以德国哲学为主要考察背景

发布时间:2015-08-18浏览次数:214

【核心提示】创造以批判为前提。或者更准确地说,在方法论上创造与批判是一体的,是互为前提的。批判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或者至少是创造的准备。


  在一般人眼里,德国是一个哲学的国度。除了古典音乐、物理、机械等,哲学也被看作德国的重要“特产”。伽达默尔认为,德国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是继古希腊哲学之后西方哲学的第二个高峰。本文主要以德国哲学为背景,围绕“哲学”、“批判”和“创造”三大主题,讨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批判与创新思维,同时或可表明,德国创新思维(德意志民族的创造力)的根本源泉就是哲学。


 哲学:两种问法和两门学问

  “哲学”是“智慧之学”。希腊人的“智慧”叫Sophos,按照尼采的解释,这个Sophos关注的是“一切是一”的问题,即要问:世界林林总总,变幻莫测,是如此丰富多样,但为何有其统一性?哲学自发端起就在追问这个arche(本原、始基)。但Sophos也关注“一是一切”的问题,就是要问:世界的丰富多样是如何从统一的“一”(Hen)展开来的?“一切是一”指向普遍性,而“一是一切”则指向个体性。前者是“什么”(What)的问题,后者是“如何”(How)的问题。

  What的问题是关于“普遍性”的问题,希腊人叫“共相”(koinon),柏拉图叫idea(相、理念)和eidos(爱多斯),后世则叫“本质”(essence)。“共相”或“普遍性”程度是有差别的。按照所涉idea的普遍性程度,科学也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科学是形式科学,尤其是几何学和逻辑学(形式逻辑)。不过,在形式科学出现前,还有一门更根本的哲学学问,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后世则称之为Ontologia,是关于“存在”(On)的学问,亚氏说是关于“存在之为存在”(on he on)的学问,也就是关于“存在本身”的学问。这门根本的学问,即Ontologia,是其他形式科学的基础和观念前提。

  “一是一切”或者“如何”(How)追问个体的动因,也就是个体实存的原因和根据。当我们追问实存的依据和原因时,多半会得出一个神学的结论。因果链条是无穷尽的、是无限的,人类思维受不了这种无限,因而必须设定一个终极的和最高的无因之因或自因之物,那就是超验的“神性的东西”。历史上的实存哲学家或者实存主义者多半走向了“神学”(Theologia)。

  因此,哲学有两种问法:一是问what,就是问本质,问普遍性,对应的学问叫存在学/本体论(ontologia);二是问how,就是问实存,问个体性,对应的学问叫神学(theologia)。在历史进程中,这两种问法是相互交织的,哲学家或以“本质”入问,得出神学的结论,或以“实存”入问,达到存在学/本体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