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道主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努力下,此次七国集团(G7)峰会几乎成为一次国际时局鉴定会,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对于近期国际政治、经济、气候与能源、卫生、安全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都拿出了一个基本共识:峰会决定推动欧美跨大西洋贸易投资协定(TTIP)谈判,约定在年底前达成基本意向;继续保持对俄罗斯的制裁,将其排除在集团以外;希腊危机的解决虽然没有被列入正式的会议日程,与会七国首脑还是基本同意尽可能保留希腊在欧元区,但要求希腊拿出相应的改革诚意;在日本“不遗余力”制造议题之下,七国峰会对于东海和南海紧张局势“表示担忧”。
当然,气候问题无疑是德国人此次峰会最引以为荣的成就,实施了能源转向国策的德国成功地主导了一次绿色峰会。由七大主要工业国组成的七国峰会人口占全世界的10%,但温室气体排放占到全球四分之一。为此,在地球变暖对策问题上,尽管遭到来自日本和加拿大的阻力,“气候总理”默克尔还是说服了西方主要工业国,达成有约束力的“2摄氏度”控温目标,承诺最晚在2050年借助创新技术实现能源经济转型,告别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同时七国集团还承诺自2020年起帮助穷国实现这一目标。
无力左右国际治理
不过仔细分析此次峰会的“成就”,却能发现七国集团众多力不从心之处。
首先,俄罗斯的缺席削弱了七国集团的影响力。俄罗斯由于乌克兰问题被逐出八国集团。不过,此次七国峰会上,普京却像“古堡幽灵”一般无处不在。对普京的“缺席审判”本是峰会的一个重要主题。奥巴马从一开始就力促七国集团达成更为强硬的共同立场,到场的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也要求七国集团共同向俄罗斯发出信号。德美迅速达成延长对俄制裁的决定,并威胁可能加强制裁力度。目前欧盟和美国的共识是,将是否终止对俄制裁与“明斯克II”和平计划的实施挂钩,而且俄短期内也将继续被排除在八国集团之外。
然而,目前诸多重大国际冲突的解决,如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冲突、伊朗核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与俄罗斯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七国集团的排斥做法非但不会影响普京在本国的威望,无法对其形成压力,反倒导致七国集团自身解决国际危机和冲突能力的降低。
其二,德美难以平起平坐实现共同治理。七国峰会此次在德国召开,令很多人联想到德国崛起,美国学者沃尔特·米德最近称德国是七国集团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重要成员国,而由于德国宣布放弃核能、实现能源转向,甚至有专栏作家称其为全球首个“绿色超级大国”。民富国强的德国是何等生逢其时,在自身国力蒸蒸日上、法国实力式微的背景下,理所当然地被赋予欧洲领导者的责任。德美两国此次也利用峰会的机会,低调修复了因斯诺登曝光默克尔手机监听事件而受损的政治互信。默克尔还专门邀请奥巴马与身着民俗服装的巴伐利亚村民共进早餐,着力强调美国是伙伴、朋友。
然而,如果默克尔想要与美国平起平坐、“在德美领导下克服全球性危机”,其梦想恐难实现。正如一位美国观察人士所言,德国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势。由于历史原因,德国的影响力更多建立在软实力而非军事实力的基础之上,即便是在欧洲事务上,也不得不时常仰仗强大美国的支持,也因而受其掣肘。以欧盟目前的决策机制,还有希腊债务危机、乌克兰冲突、英国退欧公投等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美国当真对欧洲事务撒手不管,让德国单独应对俄罗斯,尤其是让欧洲在安全领域自食其力,那么,正如斯洛伐克《SME日报》所说,欧洲在安全政策的许多领域既无意愿、也无能力承担美国未竟的任务,德国既无道德自信,也缺乏军事意愿,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美国的积极支持。德美在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上仍旧存在极大的不对称性。
其三,七国峰会难以左右国际政治和经济治理。七国集团成立至今已逾四十载,奥巴马称其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联盟之一”。当然,如果考察经济领域的影响力,目前国际金融中心仍旧位于七个主要工业国境内,七国集团的经济政策决策对于其他国家仍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然而,七国本身内部经济失衡,债台高企,经济增长乏力,七国集团的实力和整体地位逐渐下降,更难以举全球10%的人口为世界经济制定可持续的增长战略。自从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以来,以二十国集团为代表的各种全球性经济合作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对七国集团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此次埃尔毛七国峰会中,虽然欧盟最高代表容克和图斯克到场,会议结束之际也邀请了来自非洲和伊拉克的代表参加,但是一个离开了普京的七国集团,一个没有反映新兴经济体上升趋势的集团,对于全球政治和经济治理究竟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气候目标难以实现
为挽救日益下滑的整体地位,七国集团给出的应对策略是成为一个“议题设置者”,竭力发掘经济、气候、发展、劳动保护、卫生等全球性话题,尤其是各种基于价值观的议题,力求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取得具体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2摄氏度”气候目标这样典型的价值观导向的全球性议题成为埃尔毛峰会的最重要成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恰恰是埃尔毛峰会气候目标的实现充满了未知因素。在很多专家看来,“2摄氏度”的目标难以实现。虽然七国提出了远景,但仅是意向声明,不够具体。在七国峰会上力挺默克尔的美国和法国,一个正在以有害环境的方式大规模开采页岩气,另一个是核电大国,如果完全转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成本极其高昂。即使是“环保模范”德国,在能源转向的道路上也常常无法兑现承诺。德国《明镜》周刊指出,德国能否兑现到2020年碳减排40%的目标尚未可知,默克尔政府难敌国内燃煤发电站的阻力,至今未能向碳排放超标的燃煤发电站强制征收气候费。而放眼全球气候变化之争,如果完全告别化石能源,势必严重影响到俄罗斯、沙特和委内瑞拉这样的能源输出大国,发展中国家也会反复提醒发达国家承担“历史上的责任”。在今年的巴黎气候峰会上,促成190多个国家达成具体实施方案,签订世界气候协议,仍旧有着诸多未知因素。单单释放一个政治信号是容易的,所声明的目标能否得到充分贯彻,才是真正检验七国集团 国际地位的试金石。
(作者为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