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欧洲高等教育会往哪里转

发布时间:2015-06-12浏览次数:192

《中国教育报》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

  

博洛尼亚政策论坛释放的信号——欧洲高等教育会往哪里转




    6月,是大学毕业季,又恰逢我国的高考。今天,本版探讨高等教育和高考这两个话题。近期,欧洲高等教育区第九届部长会议召开,讨论欧洲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方向,并提出打通高等教育路径,促进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不同类型教育的衔接。而高等教育人才的选拔也至关重要。美国“高考”——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中的作文,在人才选拔方面也有独特之处。——编者

    ■李建忠

    日前,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领导小组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Yerevan)举行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第九届部长会议和第四届博洛尼亚政策论坛,博洛尼亚进程47个成员国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5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埃里温公报》和《第四届博洛尼亚政策论坛埃里温声明》,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政策优先发展的方向。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和相关性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重要使命。公报指出,鼓励、支持高等教育学校和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教与学技术。密切教学、学习和科研之间的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有效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能力水平,最大限度实现个人期望和满足社会需要。开发和实施高等教育资格框架,制定学科专业标准,对学习结果、学习负荷、弹性学习路径和教学与评价方法进行透明性描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有质量的教学。吸收学生、学术人员和其他利益有关方参与课程设计和质量保障。

    欧洲高等教育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高校4000多所,在校学生3720万人,其中本科和硕士层次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学生占82%,专科层次以职业学习为主的学生占15.6%,博士层次学生占2.7%。

    提高质量是欧洲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博洛尼亚进程领导小组和各国在积极行动。博洛尼亚进程领导小组成立专门小组修改完善了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标准,设立专门机构对第三方评估机构资质进行认定注册,鼓励第三方开展跨国评估。欧洲高等教育区有16国制定了人才培养分级标准,正在实施国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许多国家课程开发坚持学习结果导向,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体验、工作场所体验和国外体验。

    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迅速变化着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技术飞速发展、新的工作岗位不断涌现、就业创业机会日益增加等新的特点。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重要目标。公报指出,在高等教育每一层次教育结束时,要保证毕业生具有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具备职业发展和整个工作生活中所需的新能力;支持高校通过加强与企业对话,开设理论与实践相均衡的课程,促进毕业生生涯发展等各种措施实现这些目标;将促进国际流动和实习作为提高学生能力和扩大工作选择范围的有力手段。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博洛尼亚进程实施报告》表明,学历水平与就业关系密切,学历越高,失业比率就越低。欧洲高等教育区平均起来,20岁至34岁青年人具有初中学历的失业比率为17.7%,具有高中学历的为10.4%,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为7.6%。各国情况差异很大,在应用型大学发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高校毕业生失业比率在5%以下,而希腊、西班牙和格鲁吉亚等国则在20%以上。

    促进高等教育的社会包容度

    使教育体系更具包容性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基本目标。公报指出,移民和人口变化使得欧洲高等教育生源越来越多样化,要拓宽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支持高校为不同类型生源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打通高等教育路径,促进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不同类型教育间的衔接。增加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促使他们完成学业,并促进教育专业学生流动,为教育欧洲下一代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维度涉及性别、移民、家庭背景、弱势群体学生等问题。尽管欧洲各国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性别失衡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几乎在所有欧洲国家,女生的入学人数都超过了男生。在博士教育层次,有12国女生多于男生,有14国则男生多于女生,只有4国男女比例大体相当。在专业结构上的性别失衡依然存在,教师教育和社会科学等专业女生占主导,而计算机和工程专业则男生占主导。学生的移民背景对其高等教育成就有着负面影响,有移民背景的学生常常会过早离开教育体系,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低于本地学生。父母的学历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成就有着重要影响,学历越高,越会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会议呼吁各国制定提高弱势群体学生参加高等教育比例的量化目标。

    推动学分学历互认

    推动学分、学历、学位互认是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发展的前提条件。公报指出,实施共同学位结构和学分制、共同的质量保证标准和指导方针、开设联合学位课程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基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推动学分学历互认,承认先前学习。实现学历学位互认有利于促进学生学术流动和专业流动。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导方针》和《欧洲学分积累和转换系统》等文件,更加注重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强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学分制,鼓励、支持各国开发和实施国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目前,2/3的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国相互承认学历学位,承认在其他国家取得的学分。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专家点评】

博洛尼亚进程任重道远

    ■俞可

    自世纪之交以来,博洛尼亚概念就受到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而每隔两三年,博洛尼亚进程参与国教育部部长济济一堂,仅恢弘气势就足以宣誓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势在必得。当下,三大问题却潜隐于博洛尼亚进程之中。

    首先,就业能力为焦点问题。此番埃里温聚会视欧洲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迫在眉睫的困惑。蜗行走出欧债危机的欧洲仍深陷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尤其是青年人失业率危如累卵,足以撼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乃至欧洲社会稳定。欧盟青年失业率两倍于常规失业率,高居20%线之上。作为欧债危机的重灾区,南欧四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青年失业率徘徊于50%大关。这个群体被国际劳工组织冠以“失去的一代”,甚而被打上游手好闲与自暴自弃的烙印。《埃里温宣言》呼吁欧盟各高校就人才培养强化与用人单位合作,开设契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尽管今日大学绝非昔日之象牙塔,但大学必须坚守育人准则、捍卫学术尊严,切不可沦为生产人力资本的作坊。欧洲大学协会最新发布的报告《趋势2015:欧洲大学的学习与教学》显示,92%的院校认为,“国际化有助于改善学习和教学”,也势必助力提升大学生在国际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跨文化的胜任力。

    其次,跨境流动为难解问题。流动性为博洛尼亚进程之初衷,故而,国际学界视其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范例。据欧盟2014年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欧洲33国大学生10人中就有1人拥有留学经历,其中一半接受伊拉斯谟项目资助。显然,欧洲学子既不太勤于跨境流动,且3/4仅在欧洲境内流动。阻塞流动渠道的因素,一是经济保障力度不足,二是学历互认机制欠缺,三是语言保护主义强劲。据全德国大学生组织联合会问卷调查,四成多畏惧学历互认障碍,但最大门槛还是钱。由博洛尼亚进程推动的高校学制改革制造高等教育学校化,尤其课程的模块化与评价的考试化,“把教育彻底纳入新自由主义经济逻辑之中的试验”。当然,跨境流动仅为手段,博洛尼亚进程最终意在撬动欧洲本土高等教育变革。

    再其次,文化扩张为安全问题。欧盟2013年7月11日发布题为《欧洲高等教育遍及世界》的全球战略,提出四大目标: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欧洲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吸引国际学子与优秀人才统整创新与就业;通过开阔国际视野及提升全球就业力助推欧洲大学生成为世界公民;通过人员跨境流动提升欧盟的国际地位与全球影响力。博洛尼亚进程仅为其内部机制。该战略具体举措是2014年元旦正式启动的伊拉斯谟计划加强版,最大特点为基于欧盟一体化的教育国际化,即把高等教育跨境交流从欧洲内部扩展至欧洲之外的世界各地。显然,欧盟推行的高等教育全球战略已不满足于自身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诉求,其公然宣告的意蕴是对外在规制如经济全球化的回应。昭然若揭的是人才全球争夺与经济全球争霸的意图。

    终期最初定在2010年,之后延至2015年,此番再度推迟到2020年,博洛尼亚进程的进展之坎坷可见一斑。恰如欧盟一份报告所言,博洛尼亚进程所带来的结构性变革并没有深入到院校层面,所期待的高教改革如高校自治与高校体制的效能提升之间缺乏显著性关联。而且,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效应也仅停留在形式化层面,如学制转换、欧洲学分引入,一旦涉及课程与教学,便遭遇各国学术传统与大学文化的阻遏。博洛尼亚进程,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领导研究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