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学历认证 拆掉留学欧盟的制度壁垒

发布时间:2015-06-12浏览次数:224

《中国教育报》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6/10/content_437148.htm?div=-1

  

今年适逢中欧建交4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3月31日访问欧盟总部期间见证《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的签署。该声明指出,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30万人次。向以中国为主的各国莘莘学子开放高等教育资源,乃欧盟全球战略之核心要素。然而,审核留学生的申请材料,尤其是已获学历,却为难解之惑。目前,欧盟高校正寻求良策,尽管此路甚为坎坷。——编者

    ■俞可

  

    留学欧洲:学历互认难阻塞流动通道

    为持续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2015年5月14日至15日,47个博洛尼亚进程参与国教育部部长聚首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会议公报强调提升大学生跨国流动性。之所以凸显,正因为现状差强人意。欧盟1900万名大学生中,三成完成纳入培养方案的留学。这个数目不仅包括在国外高校完成一个以上完整学期的学业,还涵盖境外语言学习与实习。而且,欧盟学子跨国流动范围过多局限于欧洲境内。

    欧洲学子不太勤于跨境流动,究其原因,除语言之外,政策壁垒最为显著,尤其是学历互认。早在博洛尼亚进程启动之前,欧盟1997年便出台《里斯本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条约》。大多数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国承诺,其学历确认程序遵循条约所规制的原则。自那以来,欧盟为国与国之间的高等教育学历互认不遗余力,如推出欧洲学分互认体系(ECTS)、欧洲资格框架。这些举措主要解决欧洲内部尤其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学历互认,效果乏善可陈。参与欧盟内部流动的学子往往受制于学历互认。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估算,2/3的归国学生在国外所获学历完全得到认可,另外的1/3,境外学历要么被彻底拒绝,要么被降格接纳。为在他国高校获取的学分争取母校认可,学子须与高校行政体制斗智斗勇。针对此番现状,《埃里温宣言》指出,“应确保在其他博洛尼亚进程参与国所获学历在本国以同等水平予以认可”,否则,“整个博洛尼亚进程的执行力与可信度”遭遇质疑。

    《埃里温宣言》实为对留学意义的重申,而留学的经济意义亦不可小觑。英国把招收国际学子视作重要的产业,“伦敦优先”(London First)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伦敦留学的非欧盟学子每年对英国经济的净贡献高达23亿英镑;荷兰、瑞典与丹麦虽向留学生收取高额学费,却把这些收入大部分用以资助来自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秀学子;绝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将学费控制在一定幅度或索性实施免费入学,以便最大限度吸引国际学子。后两种模式,无论是否收取学费,均对接纳国的经济产生积极意义。荷兰政府一项研究显示,只要2.5%的高校留学生在接纳国留下并就业,其财政贡献远甚于对其教育投入。

    学历认证:欧盟正开发规范机制

    博洛尼亚进程仅为欧盟高等教育全球战略的内部机制。欧盟2013年7月发布题为《欧洲高等教育遍及世界》的全球战略凸显两大宗旨:欧洲大学生应具备跨文化胜任力与全球就业力;欧洲应成为国际学子留学首选。当前,全球约48%的留学生就读于欧洲,2020年,欧洲高校接纳的国际学生数量将从现在的400万人增至700万人。

    留学欧盟,壁垒重重,难以逾越。学历认证各自为政,各高校验证留学生学历各显神通。譬如,在德国哈尔茨应用技术大学,二级学院设置的招生委员会负责验证非欧盟本科生能否入读该学院硕士专业。而申报该校本科专业的留学生,学历验证则由学校外事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负责本科教学的副院长来承担。此番乱象迫使有意留学欧盟的非欧盟学子甚为纠结。于是,一个名为“聚焦自动院校认证”(Fair)的欧盟项目应运而生。项目成员为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克罗地亚6国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教育学历鉴定机构(ENIC-NARIC),欧洲高校认证联盟,荷兰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下属的荷兰高校事务所以及6国23所试点高校,如博洛尼亚大学、鲁汶天主教大学、伊拉斯谟大学、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安特卫普大学、不莱梅大学、萨格勒布大学等。该项目为期28个月,从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由荷兰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下属的荷兰学术交流中心统筹。

    该项目旨在开发一个认证系统,以自动验证在非欧盟地区所获高等教育学历。新系统力求统一性、规范性、高效性、便捷性,既可免去留学生焦灼的等待,高校也如释重负。项目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骤于2015年展开,试点高校汇集各自经历的典型学历验证案例,并在一份问卷表上如实应答。欧洲大学联合会(EUA)承担问卷分析并向试点高校提出验证程序的改进建议。第二步骤将于2016年启动,试点高校把改进建议付诸于实践,并再次接受评估,以挖掘改进潜能。最后,项目组将为全欧盟的高校推出一个普适性方案,形成《欧洲高等院校学历认证手册》。

    学历互认:教育须培育全球公民

    该项目资金投入为60万欧元,75%由欧盟资助,被纳入伊拉斯谟计划加强版,成为首批入选的8个项目之一。按照该计划的意图,“聚焦自动院校认证”首要目的在于拆除留学政策壁垒。据欧洲移民网络组织发布的一项关于国际学子入境欧盟的调查报告,欧盟成员国虽已简化留学生入境求学程序,但国际学子因各成员国各行其是仍遭受入境手续繁杂的困挠。为此,欧盟委员会2013年曾建议出台全欧盟普遍适用的、明晰的、统一的和透明的条例。新政策预计2016年出台,足以为“聚焦自动院校认证”成果的推广扫除政策荆棘。当然,对于留学生而言,新的认证机制并无法提升学历认证的成功率,只能提升高等教育学历认证的效率与便捷性。

    2014年1月启动的伊拉斯谟计划加强版,实为基于欧盟一体化的教育全球化,即把高等教育跨境交流从欧洲内部扩展至欧洲之外。其三大核心行动首推提升个体学习的跨境流动性,占总预算的2/3强,旨在提升学子跨国就业能力并开阔跨国就业视野,即跨文化胜任力。由此,教育成为欧盟连接世界的桥梁。欧盟2011年确立目标:2020年实现20%的在校大学生拥有国外学习或实习经历。欧盟2014年9月发布题为《流动对学生技能与就业的影响与高校国际化》的报告显示,92%的雇主期待雇员拥有以跨文化胜任力为代表的软技能,64%期待国际经历,参与该计划的学子,其长期失业率仅为没有留学经历学生的一半,毕业后5年的失业率低于23%。

    当然,无论欧盟高等教育全球战略背后潜隐着多大成分的经济争霸考量,培育全球公民乃首要使命。就此,欧盟不应一味地单方面验证留学生学历,而须携手非欧盟国家共同研发高等教育学历互认与学位互授机制。这一方面可激励更多欧盟学子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亦可助推非欧盟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回流。更何况,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把学历自动认证作如下定义:持有某级资格的申请人有意进入下一级专业学习所拥有的权利。既然视作权利,保障便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领导研究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