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展示

王义桅:中欧合作,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

发布时间:2017-06-05浏览次数:94

  原文地址 http://m.huanqiu.com/r/MV8wXzEwNzgyMzQ0XzM3MV8xNDk2NDIxMTgw

  

在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兴起、世界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背景下,中欧关系成为国际社会双边关系中的亮点。5月31日至6月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访问德国并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赴布鲁塞尔举行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对比利时进行正式访问。三天之内,中国总理到访两个国家、举行两大会晤,出席近30场活动,中欧间的最新互动引发广泛关注。

中欧合作以其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给全球化、全球治理带来了正能量。中欧合作的确定性,越来越从过去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转向现在的共同推进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多边主义等方面。

首先,中欧成为全球化的共同推动者。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访欧就说德国“非常坏”,强调德国向美国“倾销”了大量汽车,这让德国和欧洲非常不爽。德国总理默克尔近日公开表示,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短期或有些许甜头,但中长期将削弱本国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逆全球化将把德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引入发展的“死胡同”。

事实情况也是,全球化做大做强了中欧利益纽带。2004年以来,欧盟连续位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多年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欧贸易、投资的强劲增长,有效扭转了逆全球化趋势。

其次,中欧成为全球治理的倡导者,引领全球发展模式转型。跨大西洋关系龃龉不断,促使欧洲寻求与中国在气候变化以及海洋、极地等全球治理问题上的合作。除了在推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引导能源转型方面加大合作力度,中欧双方还同意着眼于帮助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发展更绿色的经济。欧盟和中国也同意在推广电动汽车、能效标识和追求绿色创新的科研上展开合作。双方还将致力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如推动互联电力网络。中欧为支持脆弱国家而进行的合作将是“有意思的突破之一”,超越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传统鸿沟”。

第三,中欧成为多边主义的实践者,对冲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美国特朗普政府与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问题上产生矛盾,让欧洲更重视与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合作。德国总理默克尔暗示大西洋两岸的分歧深化,表示欧洲不再能够“完全依靠别人”,而需为自己的未来奋斗。欧洲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为推行有效的多边主义带来更强劲的动力,对推进全球开放、维护多边体系意义重大。

正因如此,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包容合作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深为欧洲所看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欧关系在“五通”各领域均取得不少进展,形成五大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与欧洲投资计划逐渐对接,中欧投资基金开始运作,这些都增强了国际社会对多边主义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中欧班列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运力保障。截至今年4月16日,中国24座城市已开通中欧班列线路46条,到达欧洲11个国家的24座城市。中欧班列开启欧亚内陆贸易的新时代,成本是空运的1/5,时间比海运缩短了一半以上。随着近3000列中欧班列的开启及统一标识,中欧班列规模系统效应逐渐显现。可以预见,中欧班列将愈发促进中欧合作,相关的物流、信息流将增强中欧贸易的内生动力。

在中欧关系总体稳步提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欧关系正在遇到的一些新阻力,尤其是中欧结构性矛盾正在变得更加突出:双方互补性下降而竞争性上升,价值观分歧集中在对全球化标准的认定上。具体而言,中欧关系越来越体现在发展导向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还是规则导向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之争。

同时,欧洲国家看中国的心态早就变了,不再把中国视作发展中国家,而且要求对等开放,进而在从传统贸易不平衡到投资不平衡等方方面面,不断对我施压。源自传统意识形态一些分歧,比如劳工权、环境权等人权内容,以及欧洲国家对于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政府釆购等模式的拒斥,都使中欧投资协定等谈判进展艰难。

另外,欧盟对中国《网络安全法》《境外NGO管理法》甚至《反恐法》都抱怨颇多,认为它们损害欧洲企业在华投资环境。欧洲国家一方面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市场,强调公平贸易,但同时又在中国对欧投资并购和高技术产权等方面设置障碍。

欧洲对“一带一路”的兴趣总体上不断上升的同时,质疑也一直存在。比如,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前景较好,对“一带一路”倡议更为积极,但另外一些欧洲国家或机构,仍存在着以“规则导向”来质疑“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甚至认为如火如荼的中国-中东欧合作是在欧盟内部建立“长城”,对欧分而治之。

中欧关系已过不惑之年。无论如何,共同推进全球化、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已经彰显中欧关系的全球意义和战略价值。在新喜与旧忧并存的情况下,中欧经贸合作还是需要不断拓展,比如加大在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等领域合作,以弥补传统贸易的不足,同时打造创新合作伙伴,展开电动汽车、5G等新领域的国际标准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等等,这些都将给中欧关系带来新的动力。总体而言,中欧关系的新使命和新期待,正在克服前进中的阻力,给世界带来更多正能量。

(作者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