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站5月31日讯 在与美国关系紧张的时期,中国总理李克强的访问被赋予新的意义,它开启了新的通道。当然在关键领域,中德双方仍始终存在重大分歧。
德国与美国之间良好而紧密的关系从未像最近这样被撼动。能在多大程度上信任同盟者特朗普?他在经济政策和气候保护方面的政策定位是什么?就在跨大西洋关系布满疑云之时,中国总理李克强到访德国,然后赴布鲁塞尔参加欧盟-中国峰会。美国越是因特朗普而变得难以捉摸,中国的可信度就越高。
世界政治中的新现象:在气候保护和贸易政策这样个核心领域,相比美国,中国与德国的立场更为相近。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当一切陷入混乱时,中国的党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针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尖锐演讲。
在去年11月的马拉喀什的气候峰会上,中国对《巴黎协定》表示了认可,而特朗普则扬言退出。在汉堡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中国与德国在重要问题上有着相似的立场。
在德美关系受到干扰的时期,中国总理的来访具有特别的意义。首先受到关注的是经济政策。因为虽然中国在国际上声称支持自由贸易,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践行自由贸易。多年来,在中国的德国和欧洲企业一直在抱怨遭受不平等对待,包括市场准入的不平等、不公平的竞争条件、某些领域的合资义务、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安全等。
中欧将签署一份投资协定对上述问题做出约定。早在2012年,欧盟就与中国达成一致,启动相关谈判。要做的事还很多。但在某些问题上已经出现松动:电动汽车强制配额将有所放松,德国的汽车生产商暂时可以松一口气。
中国方面则呼吁:在加入世贸组织15年后,应当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有关这一点,将在欧盟层面进行谈判。但欧盟方面不愿让步,因为欧盟指责中国在某些领域始终在实施倾销政策。
网络政策也被列入了中德两国领导人的谈话日程:在去年夏天于北京举行的中德政府间磋商中,双方达成共识,组建一个论坛,就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和违规行为进行讨论。但专家组会议尚未举行。
网络政策方面还有一个紧迫的问题。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所长海尔曼(Sebastian Heilmann)警告说:“中国市场上的数据保护以及向中国政府机构的数据传递,这是德国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德国联邦宪法保护局局长马森(Hans-Georg Maaßen)4月底在一个经济安全方面的活动中提到,有一部分刺探经济情报的网络攻击是在中国发动的。
虽然中德两国在原则问题上立场相近,但也存在分歧:在法治国家的定义上,中德两国的想法是有差异的。
在2017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中,中国政府将境外非政府组织置于公安部门的监管之下,并对其做出限制。德国的政治基金会直到不久前才通过外交努力在中国根据新的法规进行了注册。中国政府做出了妥协。
新的世界政治局势使中德两国走得更近。中德两国同为出口大国,因此都有赖于自由的贸易政策。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并没有在当选后继续发表反华言论,但中国仍对未来与美国的经济关系感到不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加深与欧盟和德国的合作是可取的,也是可靠的。这对中国、德国和欧盟都意味着机遇,有利于消除现有的冲突,实现妥协。在新的格局下,有可能会出现新的谈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