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发展报告

2023 周到上海 蓝皮书 对华“去风险”大行其道,中欧经贸压舱石还在吗?

发布时间:2023-11-26浏览次数:487

 


多年来,经贸被视为中欧关系的压舱石,中德贸易更是带动中欧经贸发展的领头羊。但是,随着对华“去风险”的政策取向在欧盟大行其道,中欧经贸这块压舱石还在吗?中德经贸这只领头羊还能发挥作用吗?

自去年3月以来,在德国政府自我定义的“时代转折”之年,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德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也发生转向,价值观成为对外经贸政策的主导因素。

11月25日,同济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23)》。这份全称为《德国发展报告(2023):“时代转折”下的德国》的蓝皮书指出,德国通过外资审查、投资担保制度调整、供应链审查及对特定产品的出口管制贯彻其价值观导向的对华经贸政策,给中德经贸关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蓝皮书介绍说,2021年中国德国商会的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显示,受访德企在华投资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低增长预期、防疫旅行限制、中国市场竞争加剧、人力资本因素等。随着国际往来逐步恢复,旅行限制造成的负面影响将逐步降低。但其他几个因素均是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长期性因素,这些因素将导致德国在华投资以及对华贸易的方式发生变化。德国政府推动德国与东南亚等国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在亚洲的德国企业拓展出口市场和投资渠道,特别是促使德国企业的新的投资项目以及中小企业的海外市场转移到东南亚地区。


尽管如此,但是,蓝皮书指出,德国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德经贸合作的发展势头。德国政府的举措并不会改变中国新的比较优势——技术创新资源——发挥作用,也不会改变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原因如下:


首先,经济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互利双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功地完成了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行业“领跑”。中国在一些领域确立了优势,而德国在其他一些领域仍然具有优势,中国与德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单边依赖,而是相互依赖。另外,像光伏模组这样的产品并不属于高科技产品,德国政客以政治逻辑干预经济的效果有限。


第二,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对外向型的德国经济仍然具有极大吸引力,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德国企业改变其在华经营策略,进一步实施本土化战略。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在华德国企业选择与本土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竞争让德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活动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中德企业合作呈现新的更高水平的形式。 “即将到来的中欧领导人峰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峰会蓝皮书主编、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对《新闻晨报》记者说“今年是中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另外,在中美关系有所缓和的背景下,中欧也应该有机会更向前一步。”


郑春荣认为,中德、中欧的经贸压舱石依然存在。“欧盟虽然在提各种各样的‘去风险’或者加强防范,但它本身面临多重危机,对中国市场的现实需求也客观存在。我相信通过这样一次会晤,能够加强我们在全球问题上的一些沟通,解决双边层面存在的一些经贸分歧,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希望为我们的合作提供新的增量。”他说。


作者: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