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郑春荣接受一财采访: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即,为中欧关系发展规划蓝图、确定重点、注入动力

发布时间:2023-12-06浏览次数:223

第一财经•12-06 16:19听新闻

作者:潘寅茹    责编:盛媛

外交部网站信息显示,经中欧双方商定,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于12月7日在北京举行。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是双方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对中欧关系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本次会晤恰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和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中欧各界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汪文斌表示,双方领导人将就中欧关系中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和共同关心的全球性议题深入交流,为中欧关系发展规划蓝图、确定重点、注入动力。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晤:“过往经验表明,虽然中欧关系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合作还会一如既往。尤其是在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下,中欧关系还是会迎来合作的空间,关键在于如何抓住时间窗口。”


找到新的增长点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欧盟的进出口总额约为4.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6%。2022年,中国与欧盟的进出口总额约为5.65万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1年增幅达5.6%。欧盟为仅次于东盟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郑春荣认为,中欧双方可以借助即将举办的会晤理顺目前双边关系中汽车、光伏等产业相关问题,双方开诚布公地交流,“另外可以就一些新的领域,比如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找到新的增长点,经贸合作未来还是能稳中有进。”


对于中欧关系的未来,郑春荣称:“有往前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当然风险还是有的。”他说,未来要习惯于一种新常态,即欧洲对华交往会有很多顾虑,但又无法舍弃中国的大市场、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因此欧洲也需要与中国合作。“我们不能被欧洲的矛盾心态带偏节奏,而是应该要用主动的开放、主动的心态去影响欧洲消极的心态。比如近期的签证放开后,肯定会鼓励一部分欧洲企业家来中国实地考察,通过与在华的欧洲伙伴交流,相信肯定会对后续的在华投资、布局中国市场有实际感悟。”他说。


11月24日,中方决定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12月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 ,12月1日至3日,相关国家人员入境数量持续上升,6国共有近1.8万人次入境中国,日均入境人次较11月30日增长39%。其中,有近7000人次是通过免签来华,占到6国入境总人次的39%,这充分表明单方面免签政策确实给6国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下一步,外交部将持续优化签证政策,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畅通中外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德国的影响


在欧盟成员国中,作为欧洲经济“领头羊”的德国,历来与中国贸易最为密切。从欧盟统计局数据来看,以货物贸易为例,2022年中德贸易额约为2980亿欧元,占中国与欧盟整体贸易额(8563亿欧元)的34.8%。


然而,今年以来不断出炉的数据显示,德国经济有些“失色”。德国联邦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第二季度下降0.1%,比去年则下降0.8%。11月20日,德国央行发布的月度经济报告预测,德国经济第四季度可能再次萎缩。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的预测,德国将是今年唯一一个经济衰退的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


对此,郑春荣告诉记者,能源问题依旧是德国经济疲软的罪魁祸首,此外还有由此引发的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问题,他分析:“德国比较迟滞的结构转型,尤其是数字化转型落后,使得德国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落后。同时,德国与欧洲历来的产业优势惯性,使得它们固守优势集聚的传统行业,未能更多投资于新兴领域。其实德国政界也在批评企业过于守旧,没有更多的革新。”


此外,郑春荣认为,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德国整个经济发展与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尽管现在德国也意识到要加大内需,但很难实现。因此出口还是非常重要。”他说,不过当前全球碎片化的趋势还在涌动,使得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小,德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可能会选择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使得德国与海外市场的贸易萎缩。


根据慕尼黑Ifo研究所的分析,实施“回岸外包”将导致德国GDP下降9.68%,实施“近岸外包”将使德国GDP下降4.17%。


对于德国经济走势低迷,是否会影响未来的中德合作,甚至中欧合作,同济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月底联合发布《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23)》认为,中德经贸走势不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蓝皮书认为,首先,从德国经济制度来看,社会市场经济原则要求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设定框架条件,维持企业公平的竞争环境。其次,从国家的经济利益考量,德国若减少经济出口导向,大幅度减少与一些经济体的经贸往来,会导致极大的社会福利损失。第三,从企业角度来看,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的目标。中国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和最大规模的中产人群,以及全球最为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这是德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难以拒绝的机会。


“总的趋势是,大企业还是看好中国市场,愿意扩大投资。而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德国中小企业,在德国政府的出口担保等扶持政策作出调整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发力中国市场,值得关注。”郑春荣也告诉记者,希望能用时间换空间,“比如,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市场给予这些德国企业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会拉动它们加大投资。只要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这些德国以及欧洲企业在华投资的信心就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