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中国当代文学如何既“走出去”又“走进去”

发布时间:2020-02-12浏览次数:136

https://i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News?forward=1&aid=cmpp_086600008367247


中国文学属于世界,是世界文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对世界文学体系的健康发展具有直接的滋养作用。当今世界早已不再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化能够吸引世界更多地关注中国,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在不同的文学世界间建立起链接,不但可培育中华民族子孙的天下情怀,还可通过主动走出去,培育世界人民的“中国情怀”,在促使世界更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和当代的同时,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进。

中国当代文学作为智慧和知识的载体,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之一,作为中国文化的世界名片之一,是当代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和理解中国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让中国当代文学中所蕴含的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走向世界,让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找到海外知音,进而推动世界所了解和理解的中国文学更接近中国思想的实质,并借以消除世界上负面的中国形象,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之旅的神圣使命。

中外经典文学“走出去”需经验共享

中国古典文学已经影响、并且仍将继续影响世界,中国当代文学应继承、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精神,正本溯源,清澈如许,从精神源头了解中华文学的历史和美学坐标。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中外文化交流之谜,中国早就解了。中国当代文学要成功走出去,首先要梳理中国古典文学融入海外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和交流“共搭台同唱戏”,在传播中国价值观的同时,汲取其他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文学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尽量克服水土不服的文化交流惯性,使橘到淮北亦为橘,枳到淮南亦为枳,实现传承与移植的和融共生,使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世界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民族性”与“世界性”要有机融合

中国当代文学是吸收了中国各民族文化滋养后结出的硕果,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精华,文学中的中国智慧可以影响世界对个体自我、对生命、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勇于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最终目的是立足中国当代文学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寻找世界不同民族精神的共鸣,从而形成人类精神的共鸣,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所在,是中国世界担当的生动体现。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也是为了更好地将世界优秀文学“引进来”进行互动交流。我们要努力展示出中国当代文学中与世界密切相关且历久弥新的元素,与世界优秀多元文化同放异彩。只有多元文化共存才能实现中华文化推动世界文化和谐,更好发挥中华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

文学,是人类自由安放灵魂的栖息地,是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全人类心灵的吟唱,表现人类最真挚、永恒的情感,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类提供语言的韵律之美,揭示普遍人性中真、善、美、诚、信、义等高贵品质。这些思想不指涉任何具体国家和民族,因而赋予文学天然的世界性。然而,不同民族的文学表现这种世界性的方式和方法各有不同,中国当代文学要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责任,把握世界的脉动,实现中华文化的“世界性”。

以翻译促使民族精神相通

翻译有助于消除不同语言文化表达形式造成的障碍,探求中国文学的内在中国精神与其他民族文学的内在民族精神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即实现民族精神相通。对象国受众借助翻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欣赏,能提升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并实现深度融入、不自觉融入,从而激发其对自身民族文化独特之美的认知和自豪,以更好地借助中国智慧发展自己的文化,实现自主性发展。同时中华文化在传播自己的同时,也会不断汲取对象国的文化,丰富和发展自己。

“文学是为全世界创造美的艺术”。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功能能否实现取决于译者及其选择的翻译策略,以及能否实现“文化异化,语言归化”二者的辩证统一。

积极营造和谐的内外文化生态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外部生态环境复杂。世界各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解读会受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等多元体系和多重利益主体间性的互动和博弈的操纵,容易脱离文学本身而解读文学,脱离中国实际而解读中国,从而导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误读、偏读。

中国当代文学一方面要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找到与世界民族文化的相通之处,以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精髓惠泽世界;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历来具有包容的态度和胸怀,以自身的开放,推动其他文化的开放,并在更高层次上丰富自己,反哺自身,发展自己。这是文化交流之美,也是优秀文化之所以越来越优秀的根本原因。中国当代文学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助推着中国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担当和责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边走边就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世界性展开丰富而诗意充沛的中国言说。

我们应加强对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深入全面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改善不利于中国文学落地的环境,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营造良性生存环境。

变“散点多元”为“集中发力”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之路提供了新的更加有效的传播途径,从以前的“散”而归于“聚”,从“多元”转为相对“集中”,即可以围绕“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目标,规划相对具体的传播路径,同时根据中国当代文学在沿线国家的翻译传播现状和需求,集中资源和精力,更精准引进优秀的文学作品。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只要秉承“一带一路”的世界性胸怀和情怀,努力展示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共同拥有的人类美好情感和希望,就一定逐渐能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之路从点到面,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最终实现从中国——沿线国家——全世界的多元文化共存共生共荣目标,让文学,真正沟通世界人心。

平衡视角是基本态度

在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并“走进去”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和角度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心平气和地找到相对平衡的视角,客观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和角度,尽量避免或减少重复性的阐释和简单的歧义性理解,同时不但要直面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而且要善于利用文化差异找到中国当代文学可以生存之地,然后实现与所在地文学语境由浅入深的融合,使中国当代文学成为世界文学大家庭中自然的存在,促使实现不同民族文学和谐共生的“文化大同”理想。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孙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