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尽快向市场分流

发布时间:2020-02-03浏览次数:109

https://i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News?forward=1&aid=cmpp_086550008168714


目前,为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教育部和各级政府统一部署,采取各种措施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推动,如推迟春季学期开学时间,要求学生开学前务必不要提前返校,对留校或因特殊原因返校的学生集中观察或隔离等等,收到了明显成效。在防疫过程中,作为中国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学生的疫情防控遇到了一些特殊困难。相对于中国学生,这一群体在政策适用度方面比较特殊,一方面各校必须加大人力物力对留校的留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另一方面对一些因疫情急于回国的留学生又难以坚决阻止,而寒假期间离校外出旅行访友等等的留学生动向又难以准确掌握,短期班留学生则可能在疫情发生后就脱离了原学校监管,实际上处于无序流动状态,去向难明。留学生群体因此成为高校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疫情等等突发事件所催显出的在华留学生管理的这些困难,实际上也提醒我们: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所赖以取得如今这种成就的机制体制,应该与时俱进适时进行必要的改革,推动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新时代实现新的转型和升级。而要保证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从长期以来的重量向未来的重质转变,我们首先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尽快推动中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向留学生教育市场分流。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推动世界更加客观全面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支持中国,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载体,来华留学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也是世界走进中国的桥梁,我们把中华文化的种子种在他们脑里,心里,他们开花后再结果,种子再开化……如此循环不已,中国文化才能借以在世界不同文化环境下生生不息。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国内各类学校的留学生教育,而是要让汉语能成为一种国际社会的交际语言,让汉语教育从庙堂走向民间,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生命力。也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成为世界人民生活中的自然成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从汉语走向世界的端口就基于目标需求科学设计出多元并举的输出策略和途径,实现立体布局基础上的分流式培养。

目前,中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基本分两部分,即学历教育和汉语培训,而且在很多高校后者还占主流,一些学校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或国际化需求不断加大这部分留学生的比例。实际上,虽然这种做法短时间内就会提升中国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但却会整体削弱培养质量,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质与量的本末倒置,阻滞或迟滞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最终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为避免出现这种后果,目前我们首先应做庖丁,重新理清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这头“牛”的肌理结构,着眼于未来,推动留学生教育上新台阶,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就要断腕与壮骨并举,基于中国教育整体重新调整留学生教育的布局和结构,与各种教育力量在协作的基础上实现再分工,使相关资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优势互补整合。

所谓断腕,即中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应果断退出汉语培训市场,将这部分教育职能分阶段分步骤逐步还给市场,同时向社会上的语言培训机构公开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汉语水平标准和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方案,以便于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对留学生的要求自主选择性制定整体规划和专门培养相结合的培训方案,其中学历留学生数量占比较大的高校甚至可以与培训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专门化针对本校的学历教育需求进行培训,形成校企联动机制,实行点对点供需性培养。

所谓壮骨,即高校在向社会让人让利后,应加强提升学历留学生培养质量,如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标准,完善专业学习与汉语暨中华文化、中国社会融入活动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外学生的深度融合式培养,断腕的阵痛过后,一旦新的留学生教育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中国高校从招生入口就能获得更优质的留学生生源,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也会顺应得到提升,实际上最终可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率和经济利益。

目前,要实现分流,在高校和培训机构都存在着很多困难,既有思想认识上的困难,也有实际操作方面的困难。中国高校的汉语培训体系已相对比较成熟,但相关的汉语培训机构还基本上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如在运营成本储备,师资,住宿、课程衔接等方面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彼此之间缺乏联动和合作,迄今没有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培训机构,也没有出现能够被留学生和教育机构广泛认可、行之有效的经验模式。为此,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要及时伸出援手,积极输出教育经验及人才,逐步与国内外相关力量合力培育出能够顺利接手高校汉语培训工作的社会环境和运行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尽早确定行业资质准入和评估标准,确保从始至终将留学生培训机构的运行纳入规范的管理机制,纳入中国社会的整体管理机制之内。只有这样的分流,才不但可拓宽留学生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融合通道,使其汉语学习和文化体验活动走进百姓、融入生活和社会,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理念等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则可以采取社区化管理方式,将留学生纳入属地整体工作范畴,发挥培训机构属地管理机构的社会动员机制和精准布控能力,更加准确地掌握留学生的动向,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一体化推动各项工作;而培训机构则可在应对突发事件期间充分发挥各自线上教学的优势,以空中课堂的形式使培训工作不间断,且不受空间局限,甚至保证全球同步,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真正收到教育实效。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