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展示

姚岚:内政外交环境严峻,马克龙政策首要目标是稳定 (一财)

发布时间:2022-08-15浏览次数:99

作者:姚岚    责编:任绍敏


今年4月,法国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再次上演五年前的场面,现任总统马克龙对阵极右翼候选人勒庞,马克龙最终获胜连任,但相比五年前,两人的得票率差距大幅缩小,且选民弃权率高达28%,令马克龙的胜利蒙上了不少阴影。随后,执政党中间派联盟在立法选举中失利,未能达到绝对多数。极左翼政党“不屈法兰西”联合社会党、绿党、法共等党派组成的“左翼联盟”(NUPES)成为议会最大反对派;极右翼国民联盟也取得历史性突破。面对风头正劲的反对党,7月初成立的新政府将接手一个“无法治理”的法国。


法国政局特点

总体来看,大选后的法国政治局势呈现以下特点:

1.政治势力进一步极端化、碎片化。

2017年,马克龙以“非左非右”的战略当选总统,打破了法国左右翼轮流执政的格局。五年来,以梅朗雄、勒庞为代表的极左和极右势力不断壮大,传统左右两大党被彻底边缘化。本届总统大选和立法选举后,极端政党包围执政党的局势更加明显。此外,执政的复兴党(Renaissance)和在野的左翼联盟都是以选举为目标临时搭建的政治党团,各党派政纲多有分歧,团体内部缺少领导权威,随时可能会分裂解散,加剧政局的碎片化。


2.反对派多方施压,议会内耗加剧。

立法选举失利后,为确保新政府的行动力,马克龙没有像前五年一样组建多政党联合政府,而是选择总统阵营的中间派盟友组阁,原内阁的多名核心成员获得留任。马克龙期待新政府能就逐个法案寻找“妥协”,以此扩大在议会的多数席位。事实上,各大小政党都纷纷借助议会展示自身诉求,争取更多话语权。新内阁上任的第一个月,左翼在野党就对政府发起不信任议案,审议新法案也多有反对。马克龙本想在第二个任期中大展身手,推进此前未完成的改革计划,但势必面临议会的巨大阻力,造成类似“左右共治”时期的尴尬局面。


3.执政党加速“右转”,拉拢传统右翼。

从上一任期开始,马克龙的施政理念和措施就从“非左非右”逐渐“右转”,竞选连任时更是被批为“照搬共和党的选纲”,新内阁多位重要成员,如经济部长勒梅尔、内政部长达尔马宁、国防部长勒科尔尼等都有共和党背景。另一方面,传统右翼共和党人现在国民议会拥有61个席位,并在参议院占多数席位,成为马克龙争取议会支持的首选合作对象。新政府提交的防疫和购买力两项法案,正是得益于共和党的全力支持,才得以在国民议会获得一读通过,实现了多党派妥协的首次尝试。


4.马克龙民意相对稳定,推进改革或将再遇困境。

马克龙新任期伊始,就被各种负面消息包围:欧洲杯决赛之乱、内阁成员的多起性侵丑闻、“优步文件”危机等。然而,从新冠疫情在法国暴发到俄乌冲突升级,马克龙就被冠以“危机总统”的头衔,民意支持率自2020年3月以来也一直稳定在40%左右,他自称并非高高在上的“朱庇特”式总统,而更像在火炉中磨炼的“火神”。马克龙表示将坚持执政理念,加速推行各项改革,其中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因疫情暂缓的退休制度改革。马克龙在上一任期提出此项改革时,就曾引发大规模的罢工和游行,如今旧事重提,或将再次掀起民众的反对声浪,甚至面临“黄马甲”式的执政危机。


严峻内政外交环境下的政策

除了适应选举后的政局变动,法国新政府更要面对严峻的内政外交环境。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持续的大背景下,马克龙宣布法国进入“战争经济”时期,将围绕欧洲安全、能源和粮食危机、经济下滑等焦点问题,实施以稳定为首要目标的内外政策。


1.维护欧洲安全,对内增加军费,对外依赖迎合北约。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法国政府一贯主张在“诺曼底模式”框架下通过谈判解决。上半年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马克龙代表欧盟方面,成为劝和促谈的主要力量,但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面对战争长期化的现实,政府提出增加军费的需求。现行的2019~2025年国防预算法案规定军费开支占GDP的2%,国防部将上调这一比例,用于革新军工产业模式,升级军事装备,并继续扩大征兵。

从非洲萨赫勒地区撤军到斡旋俄乌冲突未果可以看出,法国的军事行动力和国际影响力与其追求的大国地位存在一定差距,欧洲防务自主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俄乌冲突成为北约军事联盟重新振作的催化剂,更增加了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对北约的军事依赖。

6月,北约马德里峰会公布新战略文件,重拾冷战思维,视俄罗斯为最大威胁。法国独立外交传统和支持多边主义的立场一贯清晰,同时,出于地缘政治原因,法国在涉华表态方面与美国有所区别。但另一方面,法国仍以西方阵营的整体利益为先。马德里峰会后,因核潜艇危机交恶的法国和澳大利亚重修旧好,达成了以国防和安全为首要支柱的新合作议程,在印太地区积极布局,正是法国迎合美国和北约新扩张战略的表现。


2.聚焦经济议题,提振购买力,改革退休制度,吸引外国投资。

从总统竞选到新内阁亮相,法国的政治议题出现明显的内倾化和保守化倾向:民众最关心的焦点并非俄乌冲突,而是通胀加剧和购买力下降。总理博尔内在施政方针中强调,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应对新冠疫情、通货膨胀、能源和粮食危机等引发的国内经济问题。

7月底,国民议会通过保护购买力法案,主要内容包括提前支付退休金、增加公务员薪酬、提高福利支出、提供食品和儿童补贴、降低燃料成本、取消电视广播费等,总金额约达200亿欧元。政府表示,以上援助措施是通胀高峰期的应急手段,长远来看,为了提振经济和保障国家财政收支的可持续性,延长退休年龄、实现充分就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马克龙政府为拉动经济另一项对策是增强法国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自2018年开始,政府每年举办“选择法国”投资峰会,法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外商投资目的地,2017~2020年外国投资在法国创造或保持了约14万个就业岗位。今年的峰会以重振法国工业为主题,投资计划主要涉及芯片生产、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领域。


3.多渠道保障能源、粮食供应。

俄乌冲突对国际能源和粮食供应的影响巨大,与俄乌往来密切的欧洲国家首当其冲。马克龙称,法国今年秋天可能将面临能源短缺状况,但政府已经在努力寻求能源供应的多样化。一方面,政府即将启动法国电力公司的完全国有化收购计划,以期实现马克龙所期待的新核能计划,以及在法国推广可持续发展能源。另一方面,近日,马克龙先后会见阿联酋新任总统和沙特王储,洽谈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阿联酋和沙特是欧佩克少数几个有能力提高石油产量的国家,是法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关键合作伙伴。此外,在制裁俄罗斯同时,法国目前也是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最大买家。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大米进口国,占欧盟进口总额的35%,年需求量约60万吨。由于小麦价格一路上涨,旱情导致南欧大米歉收,法国对大米进口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主要来源是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亚洲国家。虽然远洋运输成本因疫情居高不下,但得益于欧越自贸协定的关税优惠、欧盟取消对缅、柬两国大米关税等有利因素,今年1~5月,法国大米的进口量同比增长约40%。

面对能源、粮食进口增长带来的贸易逆差压力,法国政府借欧元贬值,扩大航空、机械、化工产品、农业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出口,使贸易逆差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作者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法语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