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展示

伍慧萍:政策失灵致文化冲撞加剧

发布时间:2015-02-16浏览次数:211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2月11日第704期 


 

大量穆斯林移民令欧洲直接面对伊斯兰文化。欧洲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碰撞带来的是欧洲穆斯林移民的欧洲化,还是欧洲社会的伊斯兰化,这是欧洲学界当前关注的焦点。

  1月7日,法国的《查理周刊》暴力袭击事件发生后,以“爱国欧洲人反西方伊斯兰化”(Patriotische Europ?覿er Gegen die Islamisierung des Abendlandes,Pegida)为首的反伊斯兰运动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运动。该运动再度将德国和欧洲的移民和难民问题推上舆论焦点,凸显了欧洲移民形势面临的挑战。

移民引发文明冲突

  二战结束后,为从中长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欧洲各国先后拓宽了合法工作移民的渠道,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在近20年间迅速上升,这其中,穆斯林移民是不少国家最大的移民群体,德国的穆斯林人数也占到总人口的5%。此外,数以亿计的穆斯林生活在比邻欧洲的中东和北非地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伊斯兰国势力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涉险偷渡前往欧洲的难民激增。仅去年一年,德国就接受了20万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的难民。欧洲周边的战争和来自中东及非洲的难民潮不断地冲击欧洲社会,加深了许多德国人的不安和恐惧,令他们感觉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查理周刊》遇袭事件再度凸显了欧洲多元文化社会陷入的困境和伊斯兰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量穆斯林移民令欧洲直接面对伊斯兰文化。欧洲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碰撞带来的是欧洲穆斯林移民的欧洲化,还是欧洲社会的伊斯兰化,这是欧洲人关心的问题。在伊斯兰大规模移民压力和文化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纷纷收紧了移民政策,在文化适应方面对外来移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围绕着《查理周刊》漫画内容引申出的言论自由是否可以伤害宗教感情的问题,西方与阿拉伯世界间的观念差异再次展现无遗:一边,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内的40多位各国政要在暴力袭击事件发生后的周末参加了巴黎百万人大游行,意在捍卫言论自由,彰显西方“普世价值观”,而另一边,埃及、土耳其、尼日尔、阿尔及利亚、也门和巴基斯坦等国都爆发了小规模的宗教冲突和示威游行,打出“我不是查理”的口号,批评周刊漫画内容粗俗不道德,挑衅伊斯兰宗教,侮辱先知,在车臣的游行甚至有几十万人之众。

  从这场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冲突中,人们可以寻觅到极端伊斯兰运动和恐怖袭击的部分根源。事实上,在伊斯兰社会当中,对于西方文明扩张的担忧和欧洲社会中的伊斯兰恐惧症如出一辙,宗教一旦被当做政治工具,就容易走向极端暴力对抗西方的道路。1月7日斯洛文尼亚《日报》(Dnevnik)的分析文章认为,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上台后在外交上过于追随美国,而后者在伊斯兰世界的所作所为引发了宗教极端主义,所以,不是“爱国欧洲人反西方伊斯兰化”运动的发起人巴赫曼把魔鬼从瓶子里放了出来,而是西方政治一手促成了伊斯兰国恐怖势力,加深了欧洲社会的伊斯兰恐惧症。

政党与媒体应认真反思

  虽然反伊斯兰运动这一社会现象散布排外情绪,但是绝大多数参加游行的人都绝非民粹分子或者宗教极端分子,他们只是不满现状的普通民众。该运动规模如此之大并持续数月,充分折射出德国社会对于伊斯兰化的集体焦虑心理。

  而对运动的形成以及社会对伊斯兰化的集体焦虑心理,德国政界和媒体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加入运动的示威者对国家机构缺乏认同感,对政党不感兴趣,对媒体报道充满厌烦和不信任。在他们看来,政党只是由自视为精英的人组成,政府机关高高在上,对于普通公民真正的利益视而不见。德国财长认为,该运动是政治失灵的结果,因为许多参加者在政府机构中找不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与此同时,在德国的穆斯林移民更加担心漫画杂志事件会导致德国国内对伊斯兰教的敌意加深。如何防止运动滥用民意、分化社会,如何正确对待民众对伊斯兰化和恐怖主义的担忧,重塑社会凝聚力,成为德国社会各界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这一点上,德国社会还是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在运动参加者走上街头的同时,反对运动者同样声势浩大,去年圣诞前夕的12月23日,在德累斯顿游行的同时,有将近2万人集会反对种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反对排外行为。继巴黎的百万人游行之后,1月13日,包括德国穆斯林中央理事会在内的若干伊斯兰和土耳其联合会还在首都柏林发起了政界、宗教界以及社会各界上万人参加的跨越宗教界限的守夜活动,意在传递宽容、民主的主流价值观,促进不同宗教和文化的和平共处。包括默克尔总理和高克总统在内的多位德国政要也不断公开批评示威者,强调跨越宗教和种族的宽容与对于难民人道救援的必要性。他们表示,移民对于德国的战后重建以及眼下的德国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就连一贯在移民问题上非常保守的基督教社会联盟(CSU)也缓和了其在难民政策上的论调,提出应当给予无人照管且在德国上学或接受培训的未成年难民以居留权,该党在单独执政的巴伐利亚州就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为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无人照管的未成年难民提供受教育机会。经济界对于移民问题的表态同样明确而积极。德国2014年秋季有3.7万个学徒岗位空缺,接受年轻难民就业对于德国经济本身也是有益的。但鉴于难民存在避难申请遭拒被遣返的风险,经济界敦促德国政府制定更好的政策条件,为正在接受职业培训的年轻难民提供居留权,并提供德语课程,以加快难民就业和融入社会的速度,同时保障合法难民的居留权。目前德国政府也相应加快了避难申请的处理速度。

  在德国,虽然走民粹路线的政党始终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土壤,各种右翼甚至极右翼民粹政党也一直活跃在地方层面,但它们没有哪个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影响力,尤其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大声势,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德国对其特殊的历史始终采取深刻反省的姿态,在主流政治文化中一直不遗余力地反对各种极右主义和排外行为,诸如“爱国欧洲人反西方伊斯兰化”组织和德国选择党这样的团体目前只能被挤压到政治边缘地带活动,包括几乎没有穆斯林的东部地区。

  需要反复强调的一点是,“爱国欧洲人反西方伊斯兰化”运动的绝大部分参加者都是普通民众而非顽固的右翼极端分子,该运动也适时提醒了德国政府和民众必须重塑社会凝聚力,不能把公共舆论空间拱手让给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并应从根本上解决移民及伊斯兰融入德国社会的问题。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