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发展报告

2024 第一财经 | 《德国发展报告(2024)》:中德之间以互补性为主的经贸关系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发布时间:2024-11-18浏览次数:37

在变化与乱局交织的时代,作为欧洲重要经济体的德国如何应对?中德关系又何去何从?

11月16日,同济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24):战略转型中的德国》(下称“蓝皮书”)。

蓝皮书表示,2023年是德国总理朔尔茨领导下的“交通灯”联合政府执政的第二年。俄乌冲突延宕,次生影响越发显现,德国经济出现衰退,社会民生问题加剧。在欧洲安全局势恶化、世界局势动荡背景下,德国政府出台了历史上首部《国家安全战略》,并提出“综合安全观”,将各项政策举措纳入地缘政治和安全考量。

上述动荡也延续至2024年。就在此次蓝皮书发布前,11月6日,来自自民党的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遭总理朔尔茨解职,震动德国政坛。随后,自民党宣布退出本届联合政府。这意味着,朔尔茨领导的社民党与自民党、绿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即“交通灯”联合政府解体。

目前,朔尔茨政府已决定在12月16日于联邦议院发起信任投票。根据社民党和在野的联盟党达成的协议,在未能通过信任投票的情况下,朔尔茨将建议总统解散议会,并将原定于明年9月28日举行的联邦议院选举提前至明年2月23日。

联合政府政治内斗与矛盾延续

蓝皮书写道,在政治上,“交通灯”联合政府根据相关计划有针对性地出台多部法律,以应对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气候变化等领域的重大挑战,成为其艰难运行第二年中的亮点。然而,“交通灯”联合政府执政第一年中的矛盾与内斗不仅悉数延续至第二年,而且其频度和烈度有增无减,执政三党在财政理念上的分歧是内部矛盾的导火索之一。

与此同时,俄乌冲突在欧洲引发了二战后最快、规模最大的难民潮,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德国又一次成为接收乌克兰难民人数最多的欧洲国家。移民、难民问题也成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德国选择党的民调支持率持续攀升的原因之一,在德国东部进一步巩固其固有选举优势的同时,德国选择党也正在逐步打破其选民基础的地域局限性。右翼民粹主义的“回暖”使得德国政治右转趋向进一步凸显。

在经济上,2023年,德国经济表现不佳,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0.3%。主要原因包括高通胀、能源危机、投资放缓和全球经济环境疲软等,其中,制造业产出出现明显下降,整体产业呈现低迷态势。2023年德国财政赤字为874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比2022年有所改善,主要得益于能源价格补贴的逐步取消和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

蓝皮书认为,朔尔茨政府在推动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实施了多项政策,包括控制财政赤字规模、调整税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补充预算和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以及推动向绿色经济转型等。但是,这些举措的有效性仍有待经济数据证实。

在外交上,地缘政治变局推动德国调整外交政策,日益强调阵营对峙和制度竞争。具体而言,德国针对重点领域密集出台包括《国家安全战略》、新的《中国战略》《气候外交战略》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在欧洲、印太和非洲等重点地区稳步推进各领域合作。

中德之间以互补性为主的经贸关系格局没有改变

蓝皮书表示,虽然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因素对中德双边经贸关系的负面影响逐渐加大,但在双边经贸合作十分深入的情况下,德国政府所强调的经济上“去风险”,以及为合作设置过多的人为障碍,会对双方造成巨大损失,不符合德国经济界的利益。

“中德经贸结构互补性强,这是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中德双边贸易和投资竞争性提高,但是这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德之间以互补性为主的经贸关系格局,两国互为对方重要的供应商、生产商和消费市场,价值链高度融合、相互依赖,构成了两国间不断扩大的共同利益网络。”蓝皮书写道。数据显示,2023年大众、宝马、奔驰在华销量分别占各自全球总销量的35%、32%、30%,中国依旧保持德国三大车企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地位。

就德国国内经济而言,蓝皮书表示,经济不振的现实限制德国对外经济的政策空间,经济发展与公共安全之间的矛盾凸显。

2023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下滑0.3%,是主要工业国家中唯一出现萎缩的经济体。在货币政策方面,2022年以来欧洲中央银行连续十次加息虽然遏制了德国通胀上涨势头,但2023年德国通胀率依然达到5.9%。同时高利率又限制了宏观经济复苏。

在财政政策方面,德国联邦政府当前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2023年11月,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裁定,联合政府不得将防疫基金中的600亿欧元转到气候与保护基金中,导致后者出现资金缺口。在2024年的财政预算中,“债务刹车”机制重新恢复,使得德国联邦政府财政空间进一步缩小。

蓝皮书认为,鉴于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供应链优势,德国政府推行“去风险”策略,德企转移生产区位,以非最优方式分配资源,将给德国企业带来极高成本。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也曾质疑道:德国是否准备好承担这一代价?如果没有政府财政支持,这一成本必将传导到德国民众身上。

总体而言,鉴于德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德国联邦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财政空间弥补因放弃中国的市场机遇而给德国企业造成的损失。当然,在华德企将在环境变化的压力下对企业的国际战略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是大多数企业都选择采取“中国+”的策略,不会彻底放弃它们多年来在中国建立的经营生态。因此,蓝皮书认为,虽然德国政府的“去风险”政策会对中德经贸合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总体上中德经贸合作依然有广阔空间。

资料来源:第一财经,作者:潘寅茹,责任编辑:盛媛,2024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