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中欧应该做更好的伙伴,而不是对手

发布时间:2020-01-16浏览次数:132

中欧应该做更好的伙伴,而不是对手

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即将过去的2019年仍旧是不平静的一年。昔日的超级大国美国看来已经铁了心要在单边主义的道路上走到底,不但公然以“美国优先”的名义持续挑起与他国的贸易争端,而且不断撤回曾经做出的国际承诺:8月退出《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1月又启动了退出联合国《巴黎协定》的程序。仅从美国这两次“退群”之举就不难看出,无论是冷战时期既已确定的有关全球安全的秩序性安排,还是有关全球面临未来挑战的共同应对措施,美国一律可以弃之如敝屣。如果说中国因为被美国定义为“战略竞争者”,对于所受的冲击还有所心理准备的话,那么欧盟虽然名义上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后者却在行事时却丝毫不顾及盟友的利益和意见,欧洲人难免不会生出错愕、不解、失落乃至愤懑等诸种情绪。毫无疑问,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罕见的失范和失序的过程,怎一个乱字了得。

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之中,中国和欧洲交往处于怎样的位置?我们不妨先向冷峻的数据和事实寻找端倪。先看经济:世界贸易目前正在经历自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大衰退以来最微弱的增长时期,中国今年前十个月的进出口总值既已下降2.5%,对美贸易下降了10.6%。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欧的经贸额却在同一时期逆势增长了8.3%。欧盟不仅仅自2004年以来继续领跑中国的贸易伙伴,而且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仍旧在不断增长中。再看双边政治关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分别于上半年访欧,与时任欧盟领导人会面;新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在第一时间与李克强总理互通信息;3月份,首个七国集团成员意大利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4月份,随着希腊的正式加入,由中国所倡议“16+1”机制扩大为“17+1”;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对接正在推进当中。这些经济和政治上的积极发展已经得到了双方的官方确认。今年4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时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主持了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双方表示将“致力于深化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是一份值得双方认真对待的共同愿景。

然而西谚有云,魔鬼藏于细节之中。中欧双方除了重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之外,这份《联合声明》涉及了双边关系、全球挑战与治理、外交与安全政策等方面二十多项议题,比如涉及中欧投资协定、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国家援助控制制度、人权、网络工作、5G、《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我们从中不难读出,双方的关切既有交集,也有进一步交流意见和相互接近的空间。这种局面也体现了中欧关系的特点,即双方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但是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欧洲内部对于中国的认知出了问题。中国外交部长王毅1216日在欧洲智库媒体交流会上将这种有关中国的混乱认知总结为三个问题,即:中国到底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国到底是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中国到底是和谐共处的朋友还是非此即彼的威胁?我们看到,欧洲针对中国在不断地进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定性工作,很难摆脱片面认知和意识形态化的色彩。欧方在过去一段时间有关香港问题和新疆问题的声音,也都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结果。

事实上,中欧《联合声明》中的欧方观点此前已经清晰地体现在欧盟委员会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今年3月份联合发布的一份文件中。这份提交欧洲理事会讨论的《欧盟-中国:战略展望》文件提出:“中国不应该再被视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与欧盟有着紧密一致目标的合作伙伴,是欧盟需要寻求利益平衡的谈判伙伴,是追求技术领导者地位的经济竞争对手,也是促进替代治理模式的系统竞争对手。”中国从“合作伙伴”到“谈判伙伴”到“经济竞争对手”到“系统竞争对手”(一译为“制度竞争对手”),其所涉领域跨度之大、多重身份定位之复杂可谓令人叹为观止。这既反映了近年来欧盟在中国高速发展面前的不适,也不乏外部因素——尤其是美国因素——的消极影响。在中方看来,欧方对于中国的看法更像是某种自我设限的“心魔”。笔者去年曾经在德国参加一场公开的学者对话时被问到有关中国究竟是德国的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的问题。笔者当时以反问代替了回答: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是不是因为德国的经济界、乃至制度惧怕竞争?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难道是凭借惧怕和排斥竞争而得以壮大的吗?“竞争让事业更有活力”,这难道不是一句德国的老话吗?这里用欧盟替换德国,其背后的逻辑也毫无二致。

换一个角度,即从中国看欧盟,那么客观的观察者会发现一种具有高度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态度。201812月,中国发布了第三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再次对欧盟的发展进行肯定:“虽然近年欧盟发展受到英国脱欧等事件影响,但欧盟没有改变一体化方向,继续致力于推进改革、应对挑战,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方看来,欧盟的多样性既是其弱点,也是其优势,但欧盟在发挥其多样性特点的同时,应该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应该抓住中国和中欧关系发展的主线和历史的机遇。如果让笔者对中欧关系下一个中肯的定义,那么不妨称之为“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与良性合理的竞争关系”。中国和欧盟绝对不是、也不应该是零和博弈的对手。零和博弈,从来不属于中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