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展示

伍慧萍:不能断言大众乃至德国制造就此完结

发布时间:2015-10-08浏览次数:245

人民论坛2015年9月30日 http://theory.rmlt.com.cn/2015/0930/403984.shtml

核心提示: 尾气门的出现并不妨碍我们充分借鉴德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强国之路,了解“德国制造”在技术创新、产业布局、资金投入、培训模式、中小型企业促进和集群合作等方面的精髓与特色。

【摘要】尾气门的出现并不妨碍我们充分借鉴德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强国之路,了解“德国制造”在技术创新、产业布局、资金投入、培训模式、中小型企业促进和集群合作等方面的精髓与特色。

【关键词】德国制造  造假  企业信誉      

【中图分类号】F41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多年以来“德国制造”的标杆,大众的质量事件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其他行业产品质量的信任感,连累整个德国经济,甚至是整个德国的形象。此次丑闻暴露出的不是工艺技术的缺陷,而是信誉和社会责任的缺失。以往为世人所传颂的德式严谨因为少数开发者和责任人追逐利润和开发市场的贪念而蒙上阴影,而信誉和信心在现代商业社会一旦丧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可能得到弥补。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国家统一的德国希望用标准和道德的力量去规范政治和经济秩序,始终致力于订立标杆,树立楷模的形象,却日益卷入言行不一的质疑之中。9月24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就将大众尾气门与德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系起来,指出在希腊退欧事件和眼下难民危机中,德国一直以规制遵守者和道德领袖自居,然而大众丑闻却深深撼动了德国苦心营造起的价值和道义内核。而对于推行可再生能源转向和可持续经济的德国,大众尾气门事件也令其陷入尴尬,至少是在清洁柴油领域。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断言大众会就此完结。如果回顾一下其他全球性企业之前所陷入过的危机,例如西门子的贿赂丑闻、英国BP公司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丰田在美国的脚踏门,这些事件在当初沸沸扬扬之时,都一度被认为将断送这些全球企业的信誉和前景。而事实上,它们在经历了危机阶段之后依旧运作如常。大众已经启动了危机管理,不但迅速完成了高层换血,向消费者道了歉(当然,国内消费者对于大众近年来面对中国的各种质量事件全身而退,而在销售量小得多的美国市场却能如此诚恳道歉也颇有腹诽),而且重新审视整体战略,严格内部公司治理,后续如何,关键还是要看大众如何重建诚信。

  而我们更不能轻言“德国制造”就此完结。众所周知,“德国制造”标识源于1887 年英国颁布的《商标法》对来源地标签的规定,意在保护英国商品免受主要来自德国的伪劣进口产品的冲击,但作为后发国家的德国却迅速实现跳跃式发展,成就了制造业强国的地位。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打造,德国建立起品质卓越、技艺精湛的现代工业制造体系,在机械、化工、制药、电子、光学等众多领域,德国既诞生了巴斯夫、西门子、阿迪达斯这样久负盛名的集团,也产生出两千多个业内的“隐形冠军”。面对市场和技术变化,德国制造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及时实现转型升级,使德国经济经受住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考验。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德国又提出了“工业4.0”的发展战略。尾气门的出现并不妨碍我们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当下,充分借鉴德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强国之路,了解“德国制造”在技术创新、产业布局、资金投入、培训模式、中小型企业促进和集群合作等方面的精髓与特色。

  与此同时,大众尾气门事件也给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敲响了警钟。大众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不到2%,过去五年在美国销售的柴油车只有38万辆,在美国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督下就能一查到底,引发整个集团的地震和危机。同样在尾气排放检测上,国内车企虽然安装了喷射系统,但往往只是用来应付检测,可以通过解码卡屏蔽,对于消除雾霾污染并无益处。面对各国严格的监管体制,“中国制造”需要从质量上下功夫,而不能像大众那样为了节省成本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作者为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济大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问题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