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 为何东欧不愿重复欧元的错误

发布时间:2017-10-11浏览次数:240

为何东欧不愿重复欧元的错误

世界报》网站913日讯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想要扩大欧元区,而对许多成员国而言,欧元现在已经是一个问题。有些国家并不想要欧元,它们也有充分的理由。

容克的主张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事实上,按照欧盟条约的约定,除丹麦和瑞典以外的成员国在满足特定的趋同条件后将成为欧元俱乐部的成员。问题在于:最近的欧元危机表明,一些国家显然没有能力在共同货币区生存。

过去几年,不仅是欧元区成员国,尚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的民众也对欧元大失所望。从德国大选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虽然几乎所有参与执政的政党都支持欧洲一体化,并主张进一步向欧盟让渡权力,但容克全面推广欧元的想法却没有出现在任何政党的竞选纲领中。

1999年诞生至今,虽然欧元为民众带来许多好处——跨国转账、其他欧元国家度假,这一切都变得更简便、成本更低。但欧元推动欧洲一体化这个目标可以说是失败了。启用欧元后不久,成员国之间的差异就开始扩大。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些欧元国家开始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从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的人均收入来看,1999年之前的变化基本同步。西班牙将比塞塔换成欧元之后,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经济繁荣,德国在告别马克之后却首先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停滞,而意大利的经济在将里拉换成欧元之后的几年中波澜不惊,并没有明显变化。负面影响在若干年之后才显现出来。

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所有欧元国家都遭受了财富损失,但德国很快摆脱了危机,并进入近期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的繁荣期。意大利则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经济衰退中苦苦挣扎,艰难复苏。在因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遭遇经济寒冬之后,西班牙又一次出现经济衰退。

“统一货币导致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独立分析机构Gavekal研究所的战略分析师查尔斯·戈福(Charles Gave)说。这是经典的盎格鲁-撒克逊派观点,将欧元视为罪魁祸首。

根据这种观点,如果一个国家不能用自己的货币借贷,或者不能使用一种能由自己控制的货币,这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就将受到掣肘。只有经济景气周期同步,或能极其灵活地适应外部冲击的国家才能使用共同货币。

甚至芬兰也有类似经历,在千禧年过后经历了三次冲击——诺基亚的没落、造纸工业危机和对其重要贸易伙伴俄罗斯的制裁,而其他欧元国家并没有遭遇这些冲击。由于无法将自己的货币贬值,芬兰陷入经济停滞,远远落后于保留了克朗的邻国瑞典。20世纪90年代,芬兰曾通过使芬兰马克大幅贬值,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克服了苏联解体和银行危机这两大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

鉴于这些经验,许多东欧国家并不太愿意放弃自己在货币政策上的灵活性。尤其是波兰和匈牙利可以通过兹罗提和福林的大幅贬值来缓冲金融危机的后果。按照欧盟条约的规定,这两个国家早就应该加入欧元区了,因为不论是利率、通胀还是负债率,它们早已符合趋同标准的规定。

捷克的情况更加明显,它是欧元区候选国中的模范生。信用评级机构惠誉预计,捷克今年将实现财政盈余。而在存量负债占比上,捷克也以35%远远低于趋同标准所规定的60%

几年前,作为加入欧元区的前期准备,捷克政府就已经将克朗与欧元挂钩,但在今年春天却又解除了。专家们认为,这清晰地表明捷克并不急着加入欧元俱乐部。但其邻国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也表明,加入欧元区也不一定是坏事。斯洛伐克自2009年起使用欧元。这个国家曾是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之前较穷的那一部分,但自加入欧元区以来,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要好于捷克。

而欧盟成员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离趋同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罗马尼亚的新增负债过高,克罗地亚的存量负债率高达82%,保加利亚的经济在欧盟中垫底。在人均收入方面,欧元区并没有正式标准,而保加利亚的人均收入低于欧元区平均值的50%

但容克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案。他主张设立“欧元准备工具”,为将要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提供技术和财政帮助。这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式的解决方案:用尽可能多的钱和救助方案来解决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