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慧萍:解局|新任德國政府仍將面臨內憂外患(橙新聞 )

发布时间:2025-03-03浏览次数:11

伍慧萍


當地時間2月23日舉行的德國大選過後,聯盟黨候選人默茨將帶領聯盟黨上台執政。從默茨本人的競選承諾來看,新一屆德國政府料將把提振經濟、增強競爭力作為執政重點。


此次大選的贏家包括以明顯優勢勝出的聯盟黨,獲得重新上台執政的機會,選擇黨首次在聯邦大選中成為第二大黨,並在所有五個東部州成為第一大黨,左翼黨則表現出色,以8.8%的得票率走出去年的生存困境。交通燈執政聯盟在民意表決中遭懲罰,三個政黨普遍得票率下滑,自民黨更是無緣聯邦議院。


由於主流政黨的抵制,選擇黨從一開始就被排除在組閣選項之外,左翼黨同樣被排除在外。鑒於此,聯盟黨作為獲得組閣授權的政黨,可選項有限,只有黑紅和黑紅綠這兩種可能,而聯盟黨與綠黨的政策理念差距甚遠,與社民黨組成的黑紅聯盟是當下最有可能的選項。


筆者認為,如果下一屆政府如默茨所願,可以在復活節之前順利完成組閣,勢將比之前的交通燈政府更強勢、更穩定。然而,此次大選結果也折射出德國政黨格局的穩定性下降、變化增多,政治極化程度和保護主義趨勢上升,東西部的政治形態差異顯著加大。


就未來政策走向而言,新一屆德國政府上台後,在面臨內憂外患,在處理內政頑疾的同時,還需應對特朗普鐵腕政策帶來的衝擊,這極大考驗其領導力。


無論誰上台,拯救德國經濟、振興傳統製造業必定是下一屆德國政府執政議程的重中之重。基民盟作為傳統右翼大黨經濟政策理念保守,歷來以經濟治理能力見長,遵循政治和經濟理性思維。基民盟在選戰中提出基於新自由主義經濟理念的「2030議程」,減稅、改革稅制、堅持「債務剎車」的財政紀律、減少官僚主義程序、放鬆對勞動時間的規定、降低能源價格等,並計劃推翻、修正或重新評估前任交通燈政府在激進的氣候和勞工保護理念指導下出台的系列政策法規。儘管其中的部分計劃可能會遭遇聯合執政夥伴的反對或者歐盟法規的約束,但聯盟黨上台後料將在此方案基礎之上拿出經濟改革和競爭力方案,拉動德國經濟增長和就業。


在這一過程中,未來德國政府的工業政策或將加強保護主義傾向。以社民黨在選戰中提出1,000億歐元投資計劃為例,這一計劃也偏向補貼德國製造和投資德國。此外,移民是大選中的另一個決定性議題。新政府的移民政策可能趨向保守,在管控非法移民、加強邊境管控、加快遣返未獲庇護身份的非常規移民等方面更為嚴厲,同時加大力度促進專業人才合法移民。


在外交方面,歐洲一體化和跨大西洋關係歷來是德國外交的兩大基石。在對歐政策上,默茨是傳統的親歐派,而德國是歐洲政治的「穩定錨」。默茨在選戰中展現了增強德國在歐盟作用和責任的雄心,主張加強戰略自主,加大軍備投入,更多承擔對於本土安全保障的責任,強調要打造德法關係的「新黃金時代」,並重視發揮「魏瑪三角」的協調作用。隨着德國政局重新穩定,默茨政府料將在歐洲發揮更多領導力,推動成員國加強在軍事等各領域的合作,以提高歐洲的行動能力,避免在解決本土安全危機乃至更多地區和國際事務中被邊緣化。


在對美政策上,默茨歷來立場親美,然而,特朗普新政府對德國、對歐洲立場咄咄逼人。在筆者看來,默茨在上台執政初期顯然也會盡力對美示好,美國政府也料將施壓德國對華政策向美國看齊,但德美兩國在貿易順差等問題上存在根本分歧,美國政府的強硬態度也會令德國難有退讓和妥協的空間。


新一屆德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亦值得重點關注。默茨之前雖較少與中國直接打交道,不過隨着中德、中歐之間的力量對比和競合關係發生轉變,德國對華心態相應發生變化。


默茨之前曾警告德國企業注意在華投資的地緣政治風險和國家安全風險,並公開表態如果在華德企遭受損失,德國政府不會托底,這一立場與上一屆德國政府一脈相承。


在特朗普再次上台的背景下,新一屆德國政府有必要延續聯盟黨作為在德國長期執政的傳統大黨的務實傳統。一方面,新一屆政府實現提振經濟、維護德國企業利益的目標離不開中國市場,德國大企業在中美博弈加劇的背景下選擇加大對華投資;另一方面,中德都需要應對特朗普2.0政府的貿易戰、關稅戰風險和極限施壓、「實力外交」等執政風格帶來的不確定性。在當前的時代變局下,中德可以通過協商對話持續鞏固在多邊主義、自由貿易等方面的基礎共識,深化經貿領域的務實合作,做大中德投資和貿易規模,持續鞏固中德經貿「壓艙石」。


作者為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