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正在经历新一轮变革:实施两阶段近十年的精英倡议计划进入评估阶段,第三阶段计划的实施规则将在年内确定,每所大学在新一轮计划中能否获得政府资助,究竟能获得多少政府资助,大家对此忐忑不安。
精英倡议计划是德国联邦政府2005年推出的一项旨在促进德国大学尖端科研和学术创新、加强德国知识要地、增强国际竞争力、形成具有国际辐射力的“科学灯塔”的重要改革举措。该计划力图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少数优秀的研究生院、精英集群和未来构想,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进行资助,以培养德国未来的科研人才,提升德国大学的科研实力。精英倡议计划第一阶段(2006年中至2011年中)的两轮资助决定分别于2006年10月13日和2007年10月19日揭晓: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以及亚琛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弗莱堡大学、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和康斯坦茨大学在“未来构想”的选拔中脱颖而出。2012 年6 月15 日,第二阶段(2012至2017 年)的资助决定公布:第一阶段的得胜者有三家被剔除在外——卡尔斯鲁厄大学、弗莱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新增赢家柏林洪堡大学、不莱梅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科隆大学、图宾根大学。
治家们抛出新资助方案:“精英大学”即将出炉
尽管早在2015年4月,联邦政府就已经宣布把2017年到期的精英倡议计划再延长10年,并在2018至2028这10年间每年至少投入4亿欧元。但是,新一阶段的“游戏规则”究竟如何,却不得而知。每个联邦州、每所大学都希望能从中多分一杯羹,并尽一切努力使“游戏规则”对自身有利。
实际上,精英倡议计划第三阶段“游戏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第二阶段的评估报告。2016年1月29日,由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物理学家英伯顿(Dieter Imboden)主持的国际评委会发布了对精英倡议计划第二阶段的评估报告,报告指出精英倡议计划为德国的大学体系带来了新的活力,已成为德国大学追求更强全球竞争力的象征。英伯顿还在报告中建议“至少按照现有规模”继续实施精英倡议计划。
2016年4月22日,德国联邦和州科学联席会议(GWK)召开,讨论并通过了第三阶段精英倡议计划,很显然新版本的精英倡议计划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英伯顿的建议:新计划只评选两条资助主线。第一条资助主线为“精英集群”,这是之前两阶段既有的项目类资助,旨在资助德国大学或大学联盟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领域。预计将有45至50个项目获得每年300万到1000万欧元不等的资助,每年的资助总额为3.85亿欧元,资助年限也从原先的5年延长为两个7年。此外,获得“精英集群”项目的大学将同时获得每年100万欧元的一次性资助,用于加强大学的治理和战略性机构设置,若一所大学获得多个“精英集群”资助项目,那么第一个项目获得100万欧元资助后,第二个项目的一次性资助额为75万欧元,获得的第三个或更多的“精英集群”项目,大学得到的一次性资助额为50万欧元。
第二条资助主线有别于过去的“未来构想”,直接定名为“精英大学”,旨在以成功的“精英集群”为基础长期资助德国大学或大学联盟的发展,推进其在科研领域的国际顶尖地位。评选出的8至11所精英大学将获得每年约1.48亿欧元的资助总额,其中每所大学将根据申请情况获得1000万至1500万欧元的资助,每个大学联盟则将获得每年1500至2800万欧元的资助。与前两阶段的评选相似,参选“精英大学”的大学需要至少获得2个“精英集群”项目的资助,若以大学联盟形式参选,则需至少获得3个“精英集群”项目的资助,同时联盟中的每所大学需至少获得1个“精英集群”项目的资助或参与1个项目。每7年将对“精英大学”的资助进行第三方外部评估,评估结果不理想的大学将无法继续获得资助。
新方案将对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新一轮的精英倡议计划将对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精英大学”这条资助主线可对大学进行长期资助,这是充分利用了2014年末修订的《基本法》第91b条的利好条款,即联邦和各州可以基于协定在具有跨地区的意义的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和教学共同进行资助。此前这种共同资助仅限于高校外的科学研究计划,联邦不能对高校进行持续性资助,只能资助高校、单个机构或机构联盟的有主题和有期限的项目。新一阶段的精英倡议计划中,联邦政府和获得资助大学所在的联邦州依然按照75:25的比例给予资助。
另一方面,“精英大学”的选拔将从此了结德国高等教育体系长期平等的局面。尽管此前获得“未来构想”资助的大学已经在很多时候被视为德国最顶尖的“精英大学”,但是毕竟官方场合没有使用这一概念。如今第三阶段方案中获得资助的大学将被直呼“精英大学”,这意味着落选的大学将在尖端研究领域被边缘化,而获得“精英大学”称号的大学有了自我标榜的资本,学界、政界对于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将从此分为两级体系的担忧也将被坐实。也许“精英大学”由此获得的资助相较于大学的年度经费并不算多,如柏林工业大学2016年获得国家财政拨款和第三方经费总计3.1亿欧元,相比之下“精英大学”的资助额连它的十分之一都不及,但是这笔钱对于长期缺乏经费的德国大学而言,依然有如雪中送炭,此外,“精英大学”的称号也足以让一所大学或一个大学联盟吸引到更多其他资源。
反对呼声日益高涨
然而,精英倡议计划第三阶段实施方案的制定并非一帆风顺。4月27日,一项反对精英倡议计划的网络请愿行动启动,包括精英研究学者哈特曼(Michael Hartmann)、教育学家布卢姆里克(Micha Brumlik)和社会学家哈尔克(Sabine Hark)在内的100名学者在请愿书上签字,并在线邀请更多支持者签字。他们反对精英倡议计划的既定目标,即发展德国大学间的纵向分级,认为这是一种不平等,对声誉、头衔的竞争和再分配自下而上地不断激化,这有损德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
在5月20日召开的德国联邦和州科学联席会议上,汉堡市第一市长朔尔茨(Olaf Scholz)及汉堡市科学部长菲格巴恩克(Katharina Fegebank)也对新方案提出异议,要求去除对精英大学给予“持续性的”资助的说法并修改现在设定的“退出机制”。朔尔茨认为所有的“精英大学”应在资助7年后,与其他获得足够“精英集群”项目的大学或大学联盟一起,再次申请新的资助。
面对种种反对之声,精英倡议计划将何去何从,答案将在6月16日的联邦总理与各州州长联席会议上以及此前可能召开的德国联邦和州科学联席会议特别会议上揭晓,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本文获得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