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钢铁,为德国安全?
多年来德国钢铁工业一直深陷危机。但如今,世界局势迫使德国开始军备建设——国家是否会直接参股企业?
德国钢铁工业多年来一直承受着巨大压力:来自中国的竞争、能源价格飙升、向氢能转型等因素对产业造成持续冲击。结果就是过去几十年来,德国钢铁行业的就业人数持续大幅下降。1990年还有约17.5万个岗位,如今仅剩约7.8万个。
但目前的世界形势可能意味着转机。新当选为左翼党联邦议会议员的米尔策·艾迪斯(Mirze Edis)说:“我们需要一支防御型军队。如果你想要建好一支这样的军队,就离不开钢铁。”——这话竟出自一位坚定的左翼人士之口?也许这正能体现出“时代转折”的严重性。毕竟左翼党一贯坚决反对军火出口,对德国军队的扩军也持批判态度。
实际上,艾迪斯此刻正陷入两难。这位53岁的议员除了担任政治职务外,还在杜伊斯堡的钢铁生产商克虏伯曼内斯曼钢铁厂(HKM)担任工会代表。该企业正处于生死边缘。军工用钢或许能成为企业的生机。
艾迪斯是一位土耳其外籍劳工的儿子,来自安纳托利亚,三岁时随父母迁居杜伊斯堡。他对这座城市、对HKM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工厂同事们对他来说如同家人。
HKM是德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之一。该企业一半股权属于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而该集团正打算出售其钢铁业务。HKM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遭受严重冲击。如果没有新投资者出现,3000多个工作岗位将面临风险。艾迪斯表示:“每一个钢铁岗位背后都维系着五六个相关岗位——小吃摊、便利店、理发店。”他希望在柏林推动国家承担起责任,参股HKM。对他来说,国家入股就是解决之道。
像北威州的鲁尔区或萨尔州这样的地区,至今仍高度依赖钢铁产业。那么问题来了:德国钢铁是否足够重要,以至于国家必须出手援助?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反复被提起的问题。其实在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先例:下萨克森州多年来持有大众汽车和萨尔茨吉特钢铁公司的股份。在新冠疫情期间,联邦政府也曾出手拯救汉莎航空,目前还暂时入股了能源公司Uniper和Meyer造船厂。
阿西姆·特鲁格(Achim Truger)是德国“经济五贤人”之一,长期为联邦政府提供政策建议。这位与社民党关系密切的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参股像HKM这样陷入困境的钢企是“完全有可能且有意义”的。“如果在困难时期介入,有可能实现一种‘社会性回报’——比如拯救就业、维持地区经济”,他说,“这从整体的社会性角度来说是值得的。”
不过,并非所有经济学家都持此看法。比如,杜塞尔多夫大学的尤斯图斯·豪卡普(Justus Haucap)担心,国家或许短期能提供帮助,但这可能会迅速变成无底洞。他指出:“这会削弱创新和效率,因为企业知道——反正就算失败,也有国家会兜底。”
当然,如今还必须考虑地缘政治因素。自俄乌冲突爆发、美欧关系疏远以来,德国不得不更加自力更生。关税壁垒和供应链中断使局势更为严峻。联邦政府也承受着保住工业岗位的巨大压力。
来自基民盟的国防专家罗德里希·齐泽维特(Roderich Kiesewetter)曾是德军上校,熟知军事体系。他认为,国防政策和钢铁产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应成为经济政策工具。他认为,钢铁产业具有“战略重要性”:“无论是提升民用基础设施的备战能力,还是为军队提供足够资源,钢铁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坦克、火箭、防空系统、无人机,无一不依赖钢材。
这位61岁的前军官甚至更进一步呼吁建立“德国钢铁联合企业”。“为了避免德国钢铁产业失去竞争力,或被外国资本收购,我们有必要考虑是否要暂时设立一个国家参股的‘德国钢铁股份公司’。”
为德国军备工业提供钢材的企业已经存在——萨尔州的迪林根钢铁公司(Dillinger Hütte)是欧洲最大的厚钢板厂。自2021年起,这家老牌企业开始生产用于坦克的认证钢材。其技术总监彼得·马格(Peter Maagh)自豪地说:“大家都已充分意识到了自主钢铁生产在独立性和结构性方面的意义。我们是联邦国防军唯一认证的钢厂。”
迪林根的钢材正是莱茵金属(Rheinmetall)所需的。这家总部位于杜塞尔多夫的军工巨头近期创下利润新高,股价也大幅上涨。目前公司主要从瑞典采购钢材。其首席执行官阿明·帕佩尔格(Armin Papperger)表示,莱茵金属每年需用约25万吨钢材,且需求仍在增长。
帕佩尔格说:“过去几年,我们无法从德国获得所需钢材,尤其是坦克用钢。我们现在正在重新对德国钢厂进行认证,希望未来能从德国采购。”但他也明确指出,价格必须具备竞争力,“我们不能说——那就多付三倍的价格吧,因为我们的客户也不会接受这么贵的产品”。
德国似乎已无法回避军备扩张这一现实。截至2025年初,德国联邦国防军拥有的作战坦克尚不足300辆。而相比之下,俄罗斯同期拥有超过5750辆此类战车。
所以问题是:德国是否应不计代价进行军备扩张?国家是否现在就应主动扶持本国钢铁产业,提供销售保障,甚至直接参股企业?
经济专家特鲁格认为,在全球冲突的背景下,在从任何其他国家采购钢铁都是不明智的。因为如果你不知道材料会来自哪里——这家供应商是来自敌方还是友方?
在杜伊斯堡的蒂森克虏伯工厂,人们的主要诉求包括:降低能源税、保护本国钢铁免受补贴性“低价倾销钢”的冲击。
不过,蒂森克虏伯目前明确表示不考虑国家参股。该集团近年来将钢铁业务的重心转向汽车用钢、家电钢材和包装材料。大约四年前,它关闭了位于杜伊斯堡-赫滕海姆的厚钢板工厂。如今,也许他们会重新考虑当初的决定。
虽然仅靠军工领域无法拯救整个德国钢铁产业,但在俄罗斯威胁和美国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一条强大的国内钢铁生产链,或许可以增强德国的独立性——而且将来应该也会很赚钱。
(编译自德国电视一台网站4月7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