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展示

孙宜学池佳斌:特蕾莎•梅访华将开启中英人文交流新征程

发布时间:2018-02-05浏览次数:297

 


孙宜学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研究员

池佳斌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讲师


    2018年的1月,可以说是欧洲的“中国月”,也是中国的“欧洲月”。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两位欧洲大国领导人先后访华,在欧洲和世界掀起新年中国风,世界对中国充满期待。

    从声势上看,马克龙携妻、送马、发推特,赚足了眼球;而梅首相也不遑多让,她的访华也占了4个“首次”:就任首相后首次访华;英国“脱欧”后首相首次访华;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英、开启中英“黄金时代”后双方首次举行总理年度会晤;梅首相的丈夫菲利普首次陪同参加双边访问。外事活动的形式和意义互为表里,这4个“首次”充分说明此访非同寻常。

    时机稍逊法国,但“黄金时代”基础牢固

    梅首相此访可谓好事多磨。其表达访华意愿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9月,在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中方向其发出访华邀请,梅首相态度积极,计划于2017年早些时候访华。但由于英国大选提前至当年6月,其访华不得不计划推迟至11月。而到了11月,因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为避免时间重叠,梅首相访华事宜只得再次推迟。

    但梅首相一再推迟访华,却给了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佳机,并拔得访华“头筹”。英国举国上下“一声叹息”,有的英国媒体甚至用“吃醋”来形容这种遗憾。但英国与中国双边合作的层次和成果胜过法国,梅首相因此信心不输。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英国期间,双方同意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这样独特而高层次的定位在大国关系中尚不多见。两年多来,中英“黄金时代”深入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黄金”的份量和成色不断增加。

    政治上,两国高层互动频繁。2016年9月,出任首相不久的梅即出席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中英“黄金时代”合作大方向。2017年5月,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作为首相特使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G20领导人汉堡峰会期间,再次会见梅。中共“十九大”闭幕后,梅发来贺信,表示期待将两国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向新的更高水平。此外,中英战略、财金、人文等高级别对话交流机制也已顺利开展,并于2016年举行了首次高级别安全对话。

    务实合作硕果累累。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英国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互为重要投资来源地,据统计,2017年中英货物贸易额790亿美元,同比增长6.2%,超过500家中国企业落户英国,投资额约189亿美元;英国在华投资则超过218亿美元。两国分别在各自的对外投资中名列前茅。此外,两国在金融、科技、教育、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也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良好的合作基础让人对梅首相此访成果充满期待,也为中英未来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开了好头。

    英国是“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

    “一带一路”合作体现了中英两国利益的契合,是两国关系新的增长点。2017年5月,梅首相特使、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表示,英国是“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的确,在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中,英国对“一带一路”认可度较高,与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优势较大,采取的实际行动也较多。

    针对“后脱欧时代”的发展前景,梅首相提出了“全球化英国”的口号,强调英国“属于欧洲,但是也属于更广阔的天地”。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以其巨大的体量、丰富的内涵为“全球化英国”带来了机遇。这两大理念在反全球化的当下可谓不谋而合,某种程度上“一带一路”正是英国可以有所作为的“广阔天地”,英方因此十分看好“一带一路”。以梅首相为代表的英国政界多次表示对“一带一路”的赞赏,期待通过同中国打造‘黄金时代’,带动英国自身的发展。

    另一方面,英国参与“一带一路”客观上具备独特的有利条件。从历史角度看,英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曾经是其中很多国家的殖民宗主国,现在仍然和这些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英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开拓市场经验丰富,具备语言和文化优势。这些优势与中方的优势相结合,有助于中英在“一带一路”框架内携手开发第三方市场。在金融领域,“一带一路”倡导“五通发展”,其中之一是“资金融通”,而英国正是世界老牌金融强国,时至今日仍然在国际金融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十分密切的金融往来,中英开展金融合作潜力巨大。而在人文智力领域,英国的教育和科研水平处在世界前列,拥有众多知名大学、智库,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英国不但表态积极,在行动上也走在了其他大国前列。2015年3月,英国不顾美国反对,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加入亚投行,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7年4月,中欧班列(义乌-伦敦)实现双向对开,打通了中英陆上物流的“最后一公里”。2017年12月,英国宣布向亚投行特别基金注资5000万美元,中英成立10亿美元双边投资基金,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近期,英国财政部设立“一带一路”融资合作特使和专家理事会,出口融资署宣布支持250亿英镑“一带一路”亚洲项目业务。这些务实举措夯实了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基础。

    机遇大于挑战:梅首相访华带来新契机

    梅首相此次访华,除到访北京外,还到访武汉和上海,这种行程安排显示英方对教育、创新和金融领域合作的重视。

    梅首相访华首站选择武汉,表明其访华是聚焦教育和创新。

    教育已经成为英国的一大产业,目前有17万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数量庞大的中国留学生是英国教育产业的重要客户群。武汉是中国的教育重镇,梅访华随行人员中有英国利物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教育机构的代表。在抵达武汉之际,英国方面宣布了与中国在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总价值达5.5亿英镑的教育合作项目,涵盖教师交换交流、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等领域。

    武汉创新优势也是英国关注焦点。2017年12月,中英两国发布了《中英科技合作创新战略》,开创了中国与外国科技合作的先河。武汉聚集了大量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武汉的光谷被和美国硅谷相提并论,人称“美国有硅谷,武汉有光谷”。英国显然对武汉的创新优势充满合作期待。

    梅首相访问上海则意在加强金融合作。金融合作是中英合作的亮点,自 2011 年伦敦启动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以来,英国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扮演了积极角色,伦敦作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望发展成为与纽约、伦敦并立的世界金融第三极。未来,金融合作必然会使中英“黄金时代”成色更足。

    脱欧后英国将更加依赖与中国的合作

    英国积极拓展与中国合作,与英国脱欧后的内外环境有关。可以判定,未来一段时期,英国将不断加强与中国的沟通和合作,中英关系将总体稳定。

    英国在政治上将对中国更加倚重重。英国在欧洲本来就有“光荣孤立”的传统,脱欧公投以后,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政治联系更不如从前,因此在“全球化英国”理念的指引下将目光转向了世界其他地区。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日益上升,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英国政府高调评价中英关系,强调将深化同中国在各领域的全面合作,借重中国以对冲脱欧负面影响的用意十分明显。

    事实上,英国脱欧对中英经贸合作存在一定的正面影响。作为西方自由经济的故乡,英国的自由贸易倾向在欧洲有些格格不入。2017年5月,欧洲议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英国本来支持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在欧盟僵化的决策机制下,只能徒唤奈何。而脱欧后则这一问题不复存在,英国的政策取向将更加灵活自主,预计中国产品进入英国市场的壁垒会降低不少。

    当前,中英之间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利益交汇持续扩大,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可说处于中英全面合作新的“蜜月期”,在此态势下梅首相适时访华,必将开启包括“一带一路”合作在内的中英全面合作的新征程,中英两国也必将能共同描绘出两国人文交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