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政府惊险连任:一场撕裂德国政坛的信任危机
德国联邦议院6日的总理选举上演了载入史册的政治惊险剧。现任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在首轮投票中以18票之差意外折戟,成为德国战后首位首轮未获多数票的总理。尽管默茨6小时后在第二轮投票中以12票微弱优势涉险过关,这场风波却如同手术刀剖开了德国执政联盟的深层矛盾。政治学教授赫尔福特·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和政治学者、《德国与国际政治报》编辑阿尔布雷希特·范·卢克(Albrecht van Lucke)指出,这场危机远非偶然,而是德国政坛结构性裂痕的集中爆发。
信任崩塌:从政治承诺到权力游戏
首轮投票的失利将默茨的执政困境暴露无遗。这位曾以“政策不踩刹车”赢得选民支持的领导人,上任后却接连打破两项核心承诺:对内放缓能源转型引发联盟党经济派强烈反对,对外与极右翼德国选择党议员的“非正式接触”触碰社民党红线。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长玛努埃拉·施韦西格(Manuela Schwesig)透露,部分议员首轮投下反对票时,竟抱着“反正能通过二轮投票”的赌徒心态,试图给默茨“一个教训”。政治学者卢克指出,这种将国家治理降格为权力游戏的行为,折射出德国政客对民主机制认知的异化。
明克勒教授认为,这次首轮投票失利体现了德国政坛的老毛病:耍手段的人太多,有些人满脑子算计,把个人恩怨带进投票。政客们攻击思维过度且完全缺乏战略头脑,这在两个党的领导人物﹝默茨和拉尔斯·克林贝尔(Lars Klingbeil)﹞身上也能看到这一点。
这场危机犹如多棱镜,映照出执政联盟的多重裂痕。据称,在联盟党内部,有6名资深议员在投票时倒戈,有官员私下抱怨“部长会议被开成了总裁办公会”。社民党虽在二轮投票中集体支持默茨,但党内要求重新谈判组阁协议的声浪不断高涨,匿名议员直言:“我们只是阻止了政府垮台,不代表认同他的独断。”极右翼德国选择党则趁机在5小时权力真空期大肆造势,其民调支持率飙升至22%的历史新高。明克勒教授警告,当主流政党沉迷内斗,极右翼便成了“失望选民的最后港湾”。
这次总理选举在某种程度上是“多数优势的诅咒”。每当多数席位看似稳固时,纪律性就会松懈。回顾历史,联盟党仅以微弱多数执政的时期——比如阿登纳内阁仅多一票当选,或是科尔政府同样仅多一票——那些内阁反而异常稳定。因为所有人都清楚: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微弱的优势,必须坚持到底。但这次情况不同,太多人抱有侥幸心理。许多人可能想着“我这张抗议票无伤大雅”,选择冒险行事。而联合政府12票的优势根本经不起折腾。况且默茨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之间达成妥协的难度不会降低,甚至可能会增加。这次总理选举只是一个开始。
默茨被质疑“缺乏执政团队建设能力”。组阁关键谈判中并非总是由默茨主导,而是亚历山大·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 基社盟)发挥了重要作用。卢克指出,默茨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20年,一直批评前任总理,并且认为自己能做得更好,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已经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可能犯的错误,“该学学低头了”。
惊险连任的默茨政府此刻正站在风暴眼上。接下来的几个月至关重要,默茨政府能否团结一致地行动,总理默茨能否与克林贝尔共同发挥领导作用,要看这几个月他们的表现。德国选择党可能时不时会横插一脚并阻碍政策推行,如果新政府行动不利,德国选择党将从政府的无能为力中获利,继续在政治舞台上得意洋洋。在2026年的五场州选举中,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州的选情对于执政联盟也很重要。
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20年前,默茨在自传中写道“稳定的多数是民主的基石”;如今,他领导的政府却在12票的钢丝上颤巍巍前行。随着德国经济步入技术性衰退,这场信任危机或许只是更大风暴的前奏。正如柏林街头涂鸦所写:“默茨赢得了时间,但德国正在失去时间。”
(根据德国广播电视网5月7日对明克勒和卢克访谈内容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