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展示

郑春荣:俄乌冲突下欧洲形势与中欧关系走向

发布时间:2023-01-02浏览次数:10

编者按

12月26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协会、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协办《党的二十大前后中国与世界》系列研讨会之五——《2023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展望研讨会》。与会专家发言要点由本公众号整理、编辑并发布。


郑春荣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


俄乌冲突下欧洲形势与中欧关系走向

  

俄乌冲突及其次生多重危机使得欧洲各国在能源供应、经济安全和社会民生等方面付出沉重代价,社会动荡和政治极化风险上升,其向外交领域外溢之势也愈加凸显,欧洲内部团结(包括法德关系)以及美欧关系在多个领域受到挑战。
拜登执政以来,联欧制华态势明显,中欧关系遭遇多方面挑战。俄乌冲突的爆发更是导致中欧关系持续下行。但是,随着拜登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致力于“美国优先”的法案,以及在欧洲能源危机中“割欧洲的韭菜”,使得一度被掩盖在美欧共同应对“中俄威胁”下的跨大西洋信任危机重新浮出水面。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先访华,为中欧关系破冰。“后欧盟”机构及一些成员国领导人访华或表达访华意愿,说明欧洲方面认识到,在欧洲面临内忧外困背景下,不能让中欧关系继续走坏,中欧关系出现止跌回稳迹象。
展望2023年,欧盟对华的三重定位,即“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对手”不会改变,重心依然会在“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上面。欧盟机构内部、欧盟成员国之间乃至欧盟成员国内部在对华问题上的战略分岐也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欧盟内部依然难以在对华问题上形成统一立场,这就要求我方更多地加强与欧盟内主要成员国的协调。
中欧之间“政冷经热”的格局有望出现变化。在政治交往加强的同时,中欧双方的政治互信也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重建,这也是因为中欧双方在解决俄乌冲突、劝和促谈的问题上,拥有共同立场。朔尔茨访华时,中德两国领导人在共同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也被朔尔茨称作其访华的最重要成果。未来,欧方依然会在俄乌冲突的解决上对我方的积极作用有所期待。
与此同时,中欧经贸领域的合作也有望得到加强。值得关注的是,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12月初访华时表态说,欧方愿同中方一道继续推进欧中投资协定的进程。这表明欧方在经贸合作问题上的立场有所松动,尤其是中欧投资协定,虽然短期内由于欧洲议会阻挠无法实现突破,但米歇尔的表态仍然说明欧方对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抱有希望。此外,随着中国疫情管控措施的放开,以及党的二十大做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红利的落地,中欧之间的合作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挖掘。但是也必须看到,欧方依然希望通过经贸关系的多元化、包括加强与印太地区国家的自由贸易,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因此,欧方希望加强合作与减少依赖并行不悖。
未来,美国并不会放松对欧洲的拉拢,一些欧洲国家政府的对华政策仍然会摇摆。欧洲内部对华示强派和对华接触派之间的角力还将继续,一个风向标是德国2023年最终推出的新版中国战略具有怎样的导向。总体上,中欧关系将在不同议题领域进入合作与竞争并行、共识与分歧共存的复杂互动时期。为此,中欧关系的运筹需要在双边(成员国、欧盟)、三边四边(中美欧、中美俄欧)、区域和全球层面同时展开,需要我们引导欧方坚持正确相互认知,并有效管控分歧,通过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地区来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