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休会前,围绕联邦宪法法院法官人选的问题,联盟党(CDU/CSU)与社民党(SPD)之间的谈判宣告破裂,迄今尚未达成解决方案。社民党内部对联盟党领导人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和延斯·施潘(Jens Spahn)是否有能力在关键时刻维持党内纪律的质疑声也日益高涨。
如果说内阁是政府的“大脑”,那么议会党团则是其“发动机舱”:政策立场在此展开辩论,政治目标在此转化为具体行动,法律也正是在这里得以通过。而执政联盟在议会中的多数优势越微弱,这台“机器”就越需要高效运转。因为在多数席位紧张的情况下,任何差错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在这种局势下,执政联盟对内部议员的“跑票”容忍空间极为有限。面对争议性议题,投票准备必须万无一失。这不仅要求党团领导层具备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更要深谙党内生态,精准把握情绪动向,并在关键时刻将意见分歧的议员“拉回队伍”。但如果这台机器“卡壳”了呢?如果多数优势本就微弱,再加上党团内部纪律松动,联合执政将举步维艰。而这,正是当前黑红联盟所面临的难题。
在联邦议会夏季休会前的最后一天,联盟党和社民党未能就联邦宪法法院法官人选达成一致,选举陷入僵局。尽管事件已过去一个多星期,但局势仍未见缓解,解决方案遥遥无期。更令人担忧的是,更深层次的矛盾正逐步浮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摆在眼前:这个执政联盟,是否还能维持正常运作?
下一个争议议题会是什么?
基民盟(CDU)高层近日试图淡化法官人选争议的重要性。总理默茨在夏季记者会上表示:“这不是一场危机。”基民盟秘书长卡斯滕·林内曼(Carsten Linnemann)在接受《每日镜报》采访时表示,法官人选之争应“在幕后、以平和的方式”加以解决。联盟党内部普遍认为,此事不应被过度放大,是否任命布罗修斯-格斯多夫,并不足以决定整个执政联盟的命运。
然而,社民党的态度则截然不同。事实上,从联合执政之初,社民党内部就存在对与联盟党合作的质疑声。许多社民党人当初之所以支持黑红联盟的组建,更多是因为“别无选择”,而非基于共同的政治理念。如今,这部分社民党人认为现实印证了他们当初的怀疑,并警告称:如果连一个如此简单的法官任命都能引发轩然大波,那么今后那些真正充满争议的议题又将如何推进?
例如,许多联盟党议员坚决反对进一步放宽“债务刹车”机制。但根据联合执政协议,双方不仅明确承诺设立专门委员会起草改革建议,还写明该举措应“从长远看为增强我国实力创造额外投资空间”。而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在缺乏新增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实现。按照协议安排,相关立法工作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这是联盟党与社民党达成的明确共识。
除了财政改革,其他有争议的议题还包括:明年联邦预算编制、堕胎法规调整、养老金制度改革等——这些议题对联盟党而言同样意味着不小的政治压力。而更为现实的压力在于:执政联盟在议会中仅以12票微弱的优势掌握多数。从一开始,执政基础的脆弱性便已暴露无遗。默茨在首次竞选总理时,黑红联盟就因内部意见不合,导致其首轮投票失利。可以说,自那一刻起便已清楚:这个联盟经不起任何“意外”。
对执政伙伴发出警告
法官选举风波过后,社民党内部对联盟党议会党团在关键时刻是否具备足够的纪律性提出了严厉质疑。施潘与默茨今后是否仍有能力在党内推动那些“不受欢迎的项目”,如今已成未知数。这种不满情绪正逐步升级为公开的政治警告。社民党高层开始直言不讳地批评联盟党。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马蒂亚斯·米尔施(Matthias Miersch)在致党内议员的公开信中写道,社民党议会党团在过去几周内“已为政府稳定尽了自己的一份力”,“现在,我们也期待我们的执政伙伴展现出同样的责任感”。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在接受《周日图片报》采访时也明确表态:“我们已经达成一致,将改革债务刹车机制,以释放更多投资空间。我无法想象,有政党会在短短几周后就推翻这些共同商定的改革项目。”这番言论无疑是向执政伙伴发出的明确信号:联盟党议会党团应加强自律,不应再为其他议题的推进制造障碍。
此外,默茨近期的表态也进一步引发了社民党的不满。他将法官选举称为“良心问题”,暗示议员不应被强制要求按照党派立场投票。对此,社民党内部普遍认为,此番言论几近讽刺。尽管心存诸多疑虑,社民党最终仍支持了暂停家庭团聚政策,部分原因在于不希望在经历一场混乱的总理选举后,联合政府再次陷入僵局。但在许多社民党议员看来,恰恰是联盟党缺乏这种政治分寸与责任感。
如果联盟党继续拒绝推进那些虽不受欢迎但具有必要性的改革,社民党方面也将逐步收紧对基民盟/基社盟提案的支持。社民党议员伊莎贝尔·卡德玛托里(Isabel Cademartori)在接受《先锋报》采访时直言:“如果默茨声称不能干预议员的‘良心投票’,就会有至少12位社民党议员以‘良心’之名否决联盟党的一个项目。”最糟糕的情况是,整台“发动机舱”(即政府的议会运作系统)将陷入彻底瘫痪。
(编译自《明镜周刊》网站2025年7月23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