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4 德国汽车制造商利润大幅下滑 (郭婧)

发布时间:2025-08-11浏览次数:10

德国汽车制造商利润大幅下滑

德国汽车制造商正面临多重压力,而在这场博弈中,他们似乎正逐渐失去对局势的掌控。尽管奔驰、大众、宝马等企业依然实现了数亿欧元的盈利,但利润正迅速缩水,核心市场动荡不安,多家汽车制造商在战略方向上迷失不前。

奔驰与保时捷近日发布的财报清楚地反映了当前两家企业正在遭遇的巨大逆风。总部位于斯图加特的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在2025年上半年利润大幅下滑,同比下降55.8%,仅获得27亿欧元净利润。

奔驰第二季度跌幅尤其显著,净利润同比锐减近69%,仅剩9.57亿欧元。同期营收也下降8.6%,降至664亿欧元。公司将业绩下滑归因于关税压力、销量下降,以及集团转型带来的高额支出。

“这不是一场会很快过去的风暴”

保时捷第二季度的盈利几乎“腰斩再腰斩”,同比暴跌约90%,仅获得2.4亿欧元利润。公司表示,仅上半年,美国加征关税就已对其造成约4亿欧元的成本压力。

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梅(Oliver Blume)表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正面临严峻挑战。“这不是一场会很快过去的风暴。世界正在经历剧烈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方向,早已超出了几年前的所有预期。”

保时捷今年上半年的营业利润同比缩减三分之二,降至约10亿欧元。公司预计全年销售利润率将降至5%7%,相较于过去10%12%的目标区间,是一次显著的倒退。这些数字无疑说明:危机不仅已至,而且属于结构性危机。

关税重压冲击德国汽车行业

来自海外市场的压力持续上升。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对欧洲汽车征收新一轮惩罚性关税,德国汽车制造商首当其冲,与钢铁和铝业一道最早受到打击。

4月起,针对汽车行业的额外关税高达27.5%。而其他行业的关税被暂时搁置,为后续谈判留下余地。在欧盟与美国磋商之际,奔驰和宝马高层亲赴白宫游说。这两家公司在美国本土拥有大规模产能,是当地重要雇主,并从美国出口多款SUV车型回欧洲。企业方面希望能以“出口抵进口”的方式达成减免协议。

然而,德国汽车制造商此前寄予厚望的“关税豁免协议”最终破灭。目前,几乎所有出口车型都面临15%的高税率,尤其令保时捷承压最重。由于该品牌在美国没有本地化生产能力,所有车辆都必须从欧洲出口至美国,在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这种模式成本高昂,风险加剧。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环境持续不景气,消费者信心下降,德国汽车海外市场也出现动荡,尤其是高端车消费受到冲击。奔驰和保时捷对此感受尤为明显:销量下滑、利润受损。这一切也引发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德国汽车工业是否错过了电动化转型的关键窗口?

本土市场也不景气

即使是在德国本土,电动车销售表现也远低于预期。一方面是购车成本高,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续航能力和充电基础设施仍存疑虑。对此,大众、奔驰等品牌正在调整策略——放缓对电动车的投入,转而加大对传统内燃机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投资。

但这种“燃油+电动”双轨路线代价高昂。如果真要两条腿走路,投入不仅不能削减,反而需要加倍。然而,大众已决定将2029年前的投资预算削减150亿欧元。保时捷与奔驰也启动了大规模削减成本的计划,其中包括裁员与生产基地重组。短期目标是降低支出,然而代价却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断上升。

时间紧迫,转型之路不容犹豫

行业专家警告称,这种“当断不断”的战略极具风险。在转型关键期仍犹豫不决的企业,极有可能会在全球竞争中落后,尤其是在面对海外电动车制造商的强势崛起时——这些企业正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并在多个领域确立行业标准。

目前,挪威新车销量中电动车占比已接近90%,而德国仅为约13%。在这种强烈对比下,德国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成功模式”也开始动摇。

大众集团近日宣布,将推出售价约2万欧元的平价电动车,此举被视为一次大胆尝试。但该车型计划在葡萄牙生产,而非德国本土。德国生产基地由此被排除在外。奥迪也正考虑首次在美国设立整车生产线——这一原本为规避新关税而设的应急策略,可能演变为长期的产业外移。

“现在节省的,未来可能会失去”

德国汽车制造商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他们必须在延续保守、但逐渐落伍的传统策略,与主动引领技术与社会变革之间作出抉择。虽然目前他们仍拥有充足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但留给德国汽车制造商的时间已然不多。为了短期削减成本而减少眼下的投入,可能导致企业在未来竞争中丧失先机。

(编译自德国t-online新闻网站2025730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