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第13届中德论坛——“特朗普2.0背景下的中欧关系”国际会议在同济大学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09浏览次数:10

2025年9月26日到27日,第13届中德论坛——“特朗普2.0背景下的中欧关系”国际会议于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阿登纳基金会上海代表处和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会议汇聚了来自中欧多国的高校、智库专家及青年学者,包括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德国波恩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伦敦国王学院、阿尔托大学和牛津大学以及科尔伯基金会、国际事务协会等。与会代表围绕特朗普2.0时代背景下中欧关系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合作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教授以及阿登纳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大卫(David Merkle)分别致辞。郑春荣教授在开幕辞中提出引导论坛讨论方向的三个核心议题:中欧应如何应对认知差异;如何增强中欧关系的内生动力,减少第三方因素干扰;如何在传统领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开拓新的经贸合作空间。辜学武教授充分肯定了“中德论坛”长期以来展现的学术活力和教育价值。阿登纳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大卫(David Merkle)指出,尽管竞争与安全成为当前重要议题,但“伙伴”仍是中欧关系的关键词,双方应持续挖掘合作潜力。


本次国际会议为期两天。首日设置四个讨论单元,分别为:“塑造中欧关系的政策导向和现实”“安全驱动型世界格局中的中国与欧盟”“超越竞争范式——中欧经贸与互联互通”以及“德国、特朗普与中欧关系前景——跨大西洋格局变迁中的共同议题协调”。在第一单元中,中外学者指出,在特朗普2.0政策与俄乌冲突叠加影响下,中欧关系正处于再平衡的调整期。与会专家建议,双方应从“宏大叙事”转向议题化、机制化的务实协商,在非敏感领域保持开放,建立共同风险评估与规则对接机制,避免“去风险”被泛化为全面脱钩。第二单元的讨论聚焦安全议题。多位发言人主张以“相对安全”为底线,在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保持合作,共同构建科研安全与风险评估机制,防止“去风险”演变为科技脱钩。第三单元重点关注中欧经贸与互联互通。学者认为,双方应在政策执行效率、问责机制与资源可及性等方面相互借鉴,通过务实项目检验合作成效,围绕具体产业集群推进互利共赢,并接受“次优合作”模式以降低风险、避免“双输”局面。第四单元探讨跨大西洋格局变迁下的中欧关系前景。与会专家指出,欧洲在军购、关税及乌克兰等议题上具有一定自主性,并非完全追随美国。然而,中欧在叙事与安全认知上仍存在结构性分歧。为此,学者建议通过“小多边技术合作组”分散风险,并在汽车、高科技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会议次日设置了青年学者及博士研究生交流版块,引导青年一代积极参与塑造新的合作叙事以应对当前挑战。


会议尾声,郑春荣、辜学武与马大卫分别对论坛的研讨价值予以充分肯定,表达了对持续扩大中欧学术交流的愿景。他们一致强调,新生代学者的成长与活力对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就有重要作用,并提出应通过开放对话、议题创新与多元参与,共同建设更具韧性与前瞻性的学术共同体。


“中德论坛”系列国际会议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代表处、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为年度机制性会议;首届会议于2012年举办,目前已成为中德、中欧高校、智库合作的品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