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研讨会系列之“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欧洲研究”国际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会议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和阿登纳基金会上海代表处联合主办,会议汇聚了来自国内外高校、智库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共同探讨欧洲研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阿登纳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大卫(David Merkle)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正不断加强对区域国别学的战略投入,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更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在致辞中进一步阐明了会议的核心议题,即以欧洲研究为切入点,考察区域国别学的提升路径,并以亚洲研究为参照,融入双向互鉴的深入思考。
会议设两大单元,与会专家围绕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第一单元的主题发言聚焦于区域国别学框架下欧洲研究的具体实践。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基于对中欧新能源汽车争端的深入剖析,示范了如何将实证案例研究与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方法论相结合。比利时根特大学扬·奥尔比博士与德国雷根斯堡大学伍尔夫·布伦鲍尔教授共同批判了“欧盟中心主义”的叙事局限,倡导跨学科、跨区域的比较研究。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宋黎磊教授则强调了重视哲学与科技的深层联系。天津大学全球南方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战教授从法国研究视角为本单元讨论提供了重要补充。
第二单元将视野拓展至亚洲研究,为欧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比较经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林民旺教授以印度研究为例,强调必须超越西方预设的认知框架,构建基于本土深入观察的理解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宏松教授在系统梳理亚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面临理论创新不足、高水平核心研究人员规模有限等关键瓶颈。中德对话论坛原秘书长纪韶融倡导区域研究应“从观察走向照顾”,致力于构建真诚的沟通桥梁。阿登纳基金会驻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代表处主任维克多·弗兰克则强调,必须融合“自我认知”与“他者视角”,才能克服固有的认知偏差。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教授在点评中提醒,在人工智能时代,学者必须主动突破“信息茧房”,让技术成为文明沟通的桥梁而非认知偏差的鸿沟。
随后的大会讨论环节,与会学者还就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生态构建等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补充交流。

会议最后,中德主办方代表均对会议成果给予肯定,并一致表示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中欧在区域国别学领域的学术对话与知识共享,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