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taz)将仅存数字版——印刷媒体被淘汰?
《日报》向来行事风格异于同类媒体。如今,它成为德国首家迈出数字化转型一大步的跨区域日报。其他印刷媒体会紧随其后吗?
《日报》将其告别印刷版的举措称为“纸媒转折”,这一计划早有酝酿。2019年,该报首次询问其“纸质”版读者是否愿意转向电子版。当时,每三名订户中就有一人表示拒绝,甚至威胁要退订。
此后,《日报》做了大量工作以说服读者,提供“搬迁协助”,力求让尽可能多的读者完成从纸媒到网络平台的转型。他们开展城市巡回活动、设立服务热线、反复推出推广活动,旨在将读者引至网络。此外,他们还提供数字订阅的分步指南,甚至安排专人讲解技术细节。
这一做法似乎奏效了。总经理阿琳·吕尔曼(Aline Lüllmann)表示:“目前退订率约为12%,这是我们肯定会流失的用户数。”这一数字明显好于预期。当然,损失的还有在报刊亭购买《日报》的随机购买者。
“我们对每一位读者都感到抱歉”,来自《日报》“主编团队”的芭芭拉·容格(Barbara Junge)表示,该团队全部由女性组成。“但我们无法再像现在这样,每天印刷并主要通过配送的方式发行《日报》了。”
每天出版的《日报》仍有1.4万订户。无论如何,已有大量用户阅读其数字版。现在大家一致认为,此时迈出这一步是个好时机,因为还不算太晚,且经济状况也允许。
然而,不仅读者需要被说服,《日报》的员工,包括撰稿人,也需要理解和接受这一变化。尽管没有转型的替代方案,但报社承诺所有员工将留任,并多次呼吁大家保持团结,期间也进行了诸多讨论。这种讨论向来是《日报》的传统,它是德国左翼日报之一。
其他出版商以及德国数字出版商和报纸出版商协会(BDZV)都在密切关注《日报》的举措及其成效。因为报纸行业正处于危机之中。
BDZV 负责人克里斯蒂安·埃格特(Christian Eggert)表示,印刷发行量多年来持续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印刷发行量下降了9%,而印刷和配送成本却在上升。
埃格特称:“所有出版商目前都在思考,如何在配送方面节省成本,同时通过提供一款能让读者再次产生归属感的产品,将读者留住。电子报就是理想的过渡产品。”
报纸行业正逐渐沦为利基市场。尤其是在地方区域,印刷信息的选择范围在缩小。尽管德国的报纸版图持续缩小,且部分地区的信息如今几乎完全数字化,但报纸行业仍有一席之地。
然而,如果新闻业最终难以为继,出版商不得不放弃,会发生什么?艾希施泰特天主教大学的新闻学教授克劳斯·迈尔(Klaus Meier)将新闻业视为“民主保障者”。他指出,在美国的一些地区,已经没有报纸,也没有新闻资讯了。“届时,这些空白会被片面信息填补,这些信息由特定政党操控。如此一来,公众就会出现极化,这种情况在德国也已初现端倪。”
迈尔认为,例如在芬兰,地方新闻业得到了政府资助。他还认为,德国出版商有责任控制读者的成本,并为所有人提供获取信息的途径,以确保信息传播不局限于精英阶层。
对《日报》而言,向所有人免费开放的传统已延续多年。从历史渊源来看,《日报》的“同志们”自视为团结共同体。因此,《日报》也并非完全摒弃印刷版。周末时,读者仍可像往常一样手握《日报周刊》(wochentaz)。
迈尔教授认为:“这种数字版(全天候更新)与每周一次厚版深度报道的组合模式,未来几年肯定会是成功的模式。”他还看到了周报新闻业的复兴。报纸消亡的说法,他认为至少目前并不成立。
但纸张终将有被淘汰的一天。人们已能预见下一次变革:人工智能将再次改变信息市场。
(编译自德国电视一台网站10月17日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