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中德关系年度报告(2025-2026)》启动会暨中德关系研讨会在同济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办,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师生围绕中德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展开深入研讨。

此次启动会暨研讨会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德关系年度报告》发起人伍慧萍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围绕当前中德关系走向作了主旨报告,他指出,尽管当前对于中德关系的预期偏于悲观,但中德关系的基本盘与内生动力依然稳固,前景可期。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阐述了推出中德关系年度报告这一公共产品的初衷,并介绍了《中德关系年度报告(2025-2026)》的规划框架与基本设想。
专题研讨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围绕“政治与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德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杨解朴分析了2025年中德政治关系走向与趋势,指出双方关系正处于调整期,政治话语与安全战略渐趋硬化,外交互动亦出现波动,但经济基本盘依然深厚,多领域务实合作仍在延续。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德国研究项目主任孟虹教授探讨了德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特点及其对华关系的影响,指出默茨政府推行以“一体化”为特征的外交路线,在延续朔尔茨时期“去风险”基调的同时,进一步将其提升至战略层面,对中德关系构成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所执行所长胡春春副教授剖析了中国在德国安全话语中的角色嬗变,认为其经历了从“缺失化”或“边缘化”到“经济化”,到“安全化”,并走向现在的“清晰化”的过程。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浅析了德国在欧盟安全与防务发展中的角色,指出德国正从“克制文化”转向“积极有为”,扮演“克制的领导者”,对欧洲乃至相关地区的安全秩序构建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闫瑾分析了德国与台湾关系发展新动向,指出德国对台政策的转型并非孤立行为,而是地缘政治重组、西方意识形态同盟固化与自身战略利益交织下的系统性转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枭探讨了德国在东南亚的战略转向与对华关系的再平衡,认为该战略本质上是其印太战略的组成部分,旨在追随美国并推进对华“去风险”,但在实践中表现出“声量自主、行动受限”的特点。
第二单元聚焦“经贸与科技”。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在讨论中欧产业集群合作时指出,双方在战术层面的合作远超外界想象,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战略层面的合作。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忻华分析了中美竞争背景下欧洲对华地缘经济竞争意向,认为欧盟采取“两边摇摆,两面下注”的策略,一方面借美国施压谋利,另一方面也避免对华关系彻底破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德国经贸研究中心主任史世伟教授探讨了德国促进“中国能力”的举措对中德科技创新合作的影响,指出2023年德国中国战略更加向“去风险”和价值观方向倾斜,突出表现为强调独立的“中国能力”。华东师范大学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主任王婀娜教授分析了德国人工智能发展、伦理与治理,指出欧洲在2025年数据联盟战略中致力于加强数据主权和开放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为构建独立的欧洲人工智能模型奠定基础。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院长寇蔻副教授探讨了德国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与国际产业竞争,指出该政策以技术引导、社会资源聚合和市场塑造为核心,旨在提升德国产业竞争力,但面临全球生产网络干扰、市场空间萎缩等地缘政治现实带来的严峻挑战。
第三单元围绕“全球治理、教育与人文交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泮伟江教授介绍了其历时十年翻译完成的卢曼著作《社会的社会》,指出这部百万字巨著是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方法论启发。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特聘教授于宏源探讨了战略分化背景下德国气候治理政策与中德合作,指出尽管存在地缘政治对立,但中德在绿色低碳领域已形成竞争与依存深度捆绑的格局。四川外国语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唐艋副教授比较了中德政府气候治理话语中的策略性叙事,提出中国应强化发展权与气候雄心的双重叙事,在道义批判以外提出替代性方案,深化绿色丝绸之路的叙事内涵,并善用多边平台进行话语对冲。外交学院外交与外事管理系主任熊炜教授在分析新的动荡变革期与中德地方合作时指出,中德关系的变化是结构性的长期趋势,不因政府更迭而改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陈壮鹰教授从安世半导体风波审视中德互信重塑,指出该事件不仅是贸易摩擦的缩影,更凸显国家安全和市场自由之间的张力,暴露出中德经济相互依赖的脆弱性。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吴江教授分析了德国新政府的对外文化和教育政策,指出中德人文交流应重视其战略属性。浙江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卫东教授回顾了德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回应,认为德国AI教育注重技术与人文并重,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了有益范例。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陈婉玉探讨了中德地方与城市合作的“新务实主义”,指出合作模式正从传统的友好城市关系,转向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商业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驱动的新范式。
本次研讨会为新一辑《中德关系年度报告》的编撰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与会专家的深度见解为理解中德关系的未来走向提供重要参考,推动相关研究持续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