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展示

“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走向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学术研讨会 德国新政府“满月”,对华政策走向何方?

发布时间:2022-01-11浏览次数:123

文汇报

德国新政府已经“满月”,朔尔茨总理领导的战后首个三党联合政府对华政策会往哪里走?新年伊始,法国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即将面临大选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如何利用欧盟舞台为自己助选?“法德轴心”的变化又会将中欧关系引向何方?

1月8日,“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走向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来自京沪两地近30位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会议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欧洲学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主持开幕式,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致辞,中国原驻德大使史明德发表主旨演讲。

去年12月8日,由德国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交通灯”联合政府成立。新政府成立以来,在诸多问题上龃龉不断,专家认为,新政府不可避免地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各执政党间协调、平衡,外交政策也将随之变化。

具体到对华关系,专家表示,目前来看,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稳中有变。总理朔尔茨强调要从真实的中国出发制定对华政策,愿与中国合作与公平竞争,而外长贝尔伯克则更强调基于价值观制定对华政策,在新疆、香港、台湾问题上对华更为强硬,意识形态色彩较浓。对于德国总理府与外交部的分歧,与会专家认为,这一方面要考虑德国政坛代际和政党差异的因素,以贝尔伯克为代表的新生代政治家在西方新自由主义兴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更容易受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缺乏老一辈政治家稳健、务实的作风;但另一方面,这种差异也坐实了德国对华所谓“合作、竞争、对手”的三重定位。对于相互矛盾的身份定位,未来要更加关注其发展方向,努力寻求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在共同危机和挑战面前,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

美国因素也是影响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关键变量。1月5日,贝尔伯克出访华盛顿时将美国称为“最强大的盟友”,突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专家认为,随着美国对华认知的转变,德国新政府将更多在意识形态领域与美协调立场,但是在经济层面,双方又存在巨大的分歧。因此,未来不仅要将中德关系置于中美欧三边框架的动态变化中观察,也需要将经济利益与意识形态做适当切割。

欧洲层面,德国新政府在《联合执政协议》中明确强调要推行积极有为的欧洲政策,但是专家认为,由于各种因素掣肘,当前的德国心有余而力不足,朔尔茨暂时也不具备默克尔一般的权威和行动能力。

雄心勃勃的马克龙能接过默克尔的班吗?有专家表示,尽管马克龙推出了一系列行动计划来增强欧洲的“全球角色”,但亦有为自己助选之嫌,难以得到欧洲伙伴的一致认可。在法国国内,马克龙越来越遭到右翼势力的挑战,选情并非一帆风顺。在“雄心”与行动能力不匹配的情况下,“法德轴心”的脆弱性进一步凸显。有专家表示,当前欧洲处于“没有法德不行,光有法德不够”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法德关系本身也正面临重构的困境,专家认为,在欧洲一体化和处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等关键议题上,法德的政策目标和主张并不完全一致,一体化的意义亦遭到质疑。对美关系上,德国亲美取向更加明显,法国则更强调欧洲自主性,或与美国愈走愈远。

面对一个引擎不足、且高度碎片化的欧洲,有专家认为,马克龙倡导的欧洲战略自主为推进中欧关系发展提供契机,在印太战略等诸多关键议题上欧美并非铁板一块,在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中欧深化合作的前景也很广阔。

作者:刘畅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宋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