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德国联邦政府动用国资收购北德电力输送系统运营商50Hertz的20%股份,从而阻止了中国国家电网集团的收购。早在今年初,中国国家电网集团就曾有意收购50Hertz的股份,同样未能如愿。
50Hertz在德国东部地区和汉堡跨地区运营,向1800多万人供电。2010年,比利时运营商Elia和澳大利亚投资基金IFM共同出资5亿欧元,从瑞典能源巨头Vattenfall手中收购了50Hertz约1万公里的高压线网,同时承接了高达3.2亿欧元的债务。当时的股权结构为:Elia占60%,IFM占40%。今年2月,IFM意欲减持至20%,中国国家电网即宣布,有意收购IFM出售的这部分股权。
这在德国联邦政府中引发不安。时任联邦经济部国务秘书马赫尼希(Matthias Machni,社民党)表示,50Hertz属于敏感基础设施,根据德国法律,这样的设施对公众生活的正常运转意义重大。若中国电网实现收购,一家北京控制的企业就将拥有对德国敏感基础设施的影响力——数千公里的高压电线。
最终,Elia使用了多数股权拥有者的优先购买权购得了50Hertz的这部分股份,共支付9.765亿欧元,使自己的股权比重增至80%。有消息称,马赫尼希曾与Elia进行过摸底磋商,但联邦经济部并没有证实这个消息。
这一次,联邦政府直接通过国资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收购50Hertz剩余20%股份,直接阻止了中国国家电网集团的收购。德国各界对此褒贬不一。例如《商报》的评论持基本正面态度,认为政府此举是一件好事,因为电网涉及到国家安全,比如,外国投资者可以轻易地关闭电网,并可以获得有关电力消耗的大数据。而《法兰克福汇报》则提出质疑:德国电网的所有权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并不是新鲜事。以50Hertz为例,如今它的80%的股份由一家比利时公司掌握,而目前出售的这20%则是属于澳大利亚一个投资商,来自欧盟境外。那么,中国公司收购为什么阻力会这么大呢?文章进而追问:“德国是要走上保护主义的道路吗?可它不是正要规劝美国离开保护主义吗?”
下面这篇《世界报》以“联邦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此举欠谨慎”为题的短评较为明晰地体现出了德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原文链接:https://www.welt.de/debatte/kommentare/article180106146/Bund-kauft-50Hertz-Anteile-Altmaiers-Vorgehen-darf-nicht-Schule-machen.html):
经济部长将一家电网运营商部分国有化,因为他不这样做就无法抵御中国投资者。这是用纳税人的钱进行的严重干预——照理这不应该发生。
当联邦政府宣布自己以20%的持股比例参与一家私人企业,民众知道:100%一定是出了问题。在这里,问题并不在于50Hertz现在变成一家部分国有的电网运营商,而是在于:竟然有了用纳税人的钱进行这样严重干预的必要性。
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的这一举措不够谨慎。在一个从根本上欢迎外国投资者的国家,并且恰恰是为了坚持市场开放和公平交易,这样的做法本不值得提倡。但阿尔特迈尔别无选择:本国的复兴信贷银行总归好过赫赫有名的巨型国有企业中国国家电网。
如果不这样做,中国国家电网现在就将以20%的股权进入50Hertz的监事会,从而接触到高度敏感的信息。我们是否愿意让中国政府知道德国电网如何抵御故障风险、如何抵御外部攻击、哪里还有安全隐患?显然不愿意。
现在联邦政府必须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中国的投资者越来越猛烈地涌向德国市场。与此同时,那种“中国虽然转变缓慢,但最终会演变成西方式的市场经济体”的想法,也被证明是一个幻想。事实上,中国经济正以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争夺全球领导权。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游戏规则,这迫使西方陷入了一场新的体制竞争。
许多中国问题专家很早就明白,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有更强的抵抗力。也许,这次德国政府的收购举动是敲响了必要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