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314 德国的世纪洪水:何以至此 (俞宙明)

发布时间:2021-08-10浏览次数:98

德国的世纪洪水:何以至此

71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前往美国做短暂访问,得到热情接待。然而其乐融融的气氛却很快笼上一片阴影:上个周末欧洲西部遭遇极端气候,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给德国西部带来惨重灾难,其中的重灾区是莱茵兰-法尔茨州北部埃菲尔山脉边缘的阿尔韦勒区。据最新的数据,德国因此次洪灾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157人,并仍有多人处于失联状态。当地官员称之为“二战以来的最大灾难”,而更有专家表示,这场洪水是德国近500年甚至千年以来的最严重灾难,它也因此被称为“世纪洪水”。

造成这次洪灾的直接原因是超强暴雨,这一类极端气候近几年在欧洲频频出现,被视为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但在科技昌明的2021年,在德国这样一个社会治理良好的发达工业国家,出现这样令人震惊的死亡数字,是否可以完全归咎于极端气候?

“预警早已发出”

据这重灾区莱法州的内政部长雷文茨(Roger Lewentz)所述,洪水袭击阿赫韦勒前的傍晚,当局报告说下了暴雨,州里组成了危机应对小组,消防队和救援队备好了沙袋,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洪水会达到这样的规模。

但专家的说法与之不同。气象专家申克(Jan Schenk)在焦点杂志的访谈中表示,德国西部地区的强降水早在前一周的周五就已经有预报,“气象模型呈现剧烈波动,显示将有强降雨,最迟在周一我们就已经知道德国西部将会发生洪水。”各个气象部门都对暴雨做出了准确的预报,洪灾来临前夕的周二上午,德国气象局对阿赫维勒地区发出了最高级别的紫色暴雨预警,提示河流水位即将暴涨。而欧洲洪水预警系统(EFAS)则在更早的时候发布了“极端洪水警报”,这个级别的警报意味着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洪水。EFAS系统由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创建,可提前3-10天提供洪水预警信息。该系统于2012年投入使用,已多次成功协助欧委会、成员国和区域积极采取必要的洪水预防措施。

英国雷丁大学水文学家克洛克(Hannah Cloke)教授曾参与过该预警系统的运作,她在Politico杂志上撰文,对于德国对这次洪灾的应对提出了严厉指责:“我本以为民众可以被疏散,2021年了,一个洪灾不应该有这么多人死去。”但预警系统发出警报后,疏散民众是各国政府的责任,而这次德国各级政府显然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她因此指出这是“制度性的重大失败”,德国缺少一个全国性的洪灾应对手段。

警报链是如何断裂的

那么,这些警报为何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的一个原因当然是这次洪灾实在是百年不遇,政府和民众对对持续强降雨可能带来的危险都缺少足够的重视。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预警未能及时通知到民众。

德国当前使用的灾难预警应用主要有两个。KATWARN由弗朗霍夫公共通信系统研究所开发,2011年投入使用,它既是智能手机应用,也可使用各种其它通信渠道,在危险情况(如大火、炸弹、环境灾害等)下传播民防信息和灾害预警。2015年,德国联邦公民保护和灾害援助办公室(BBK)又推出了一个名为NINA的预警应用,提供各种危险情况下的重要民事保护警告,如危险物质的扩散或火灾,德国气象局的天气预警和联邦各州主管部门的洪水信息也被整合到警告应用程序中。2019年,两个预警应用开始共享预警信息。这次的极端天气预报,也及时触发了KATWARNNINA,二者均及时发出了预警。

然而残酷的事实证明,仅靠手机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尤其是老人等弱势群体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时时关注手机信息。手机只能是传统警报形式的补充。但洪水来袭之夜,该地区的各个市镇几乎没有发出,或及时发出任何其它形式的警报,诸如响亮的警报、扩音器公告、广播信息、架设着扩音器的流动警报车等。整个地区,只有伍珀塔尔在收到灾害控制部门的预警后,于当夜拉响了警笛,开出了流动警告车,并在广播电台发出了特别播报。该市由此成为正面典型,但媒体的点评也是非常无奈的:“理所当然的事倒成了例外”。

一直在努力,何时能成功

其实,预警问题早已在德国引起重视。联邦公民保护和灾害援助办公室2020年起把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四设为全国警报日,并在第一个警报日2020910日举办了全国性的警报演习,以通过警报演习提高民众对危机状况的警惕性,并测试各种警报装置及途径的有效性。这次警报演习是德国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但在当天却遭遇惨败,多地一片寂静,民众没有等来警笛声,NINA手机应用也延迟了半个小时才收到警报。

这次失败使得德国最高防灾官员引咎辞职,联邦内政部长泽霍费尔(Horst Seehofer)承认许多地方的警报器早已年久失修。此后联邦政府着手与各州协调建造和升级警报系统的方案,并向各州提供了总额为8800万欧元的建设资金,同时致力于建立起一个全国警报器位置图。但迄今为止,无论是警报系统的建设,还是位置图,都未能完成。原本应当在20219月进行的第二次警报演习,也被推迟到了20229月。然而灾不等人,在系统最终建成完善之前,悲剧就已经来临。

洪灾会改变大选吗?

再过一个多月,德国就将迎来大选,各党均已确定竞选纲领和候选人,其议题、特色和强弱对比也都逐渐清晰。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一次带来重大人身和财产损失的突发灾难,必定会对选民的心态和大选的结果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总理候选人来说,在灾难中做出积极有为的姿态,非常有利于他们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2002年易北河洪水时,时任总理,社民党的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立即穿上胶鞋走进灾难现场,树立了保护者和行动者的形象,而竞争对手,基社盟的斯托伊贝尔(Edmund Stoiber)则仍在海岛上度假,因此败选而后悔不迭。

因此这次洪灾过后,公众的目光也都马上聚焦到了三位总理候选人身上:基民盟的拉舍特(Armin Laschet)、绿党的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和社民党的肖尔茨(Olaf Scholz)。拉舍特在这方面本应是最有优势的,因为他就是受灾区北威州的州长,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他立即取消了原定的竞选和工作行程,前往灾区主持工作,同时在媒体露脸。相比之下,其他两位稍微难办些,但他们也都中断度假,紧急前往灾区。现任联邦财长的肖尔茨提到援助问题,贝尔博克则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可做。

所以,在救灾方面,拉舍特本来拿到加分是毫无悬念的。但他却又鬼使神差地做了傻事,在灾区现场总统发表讲话的背后,与同事们聊天并开怀大笑,而且被拍个正着。这个事件已经引起民众的愤怒,对他的支持率会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这次洪灾还把一个特定的议题推向了前台,那就是气候保护。普遍的共识是,这次暴雨洪水与近来频频出现的极端气候一样,都是气候变化的后果。连默克尔访美的议题中,气候保护都因此被提到了一个特别的高度。而气候保护恰恰是绿党的特色议题。绿党虽然暂时无法从务实的角度得到加分,却天然地占据了议题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