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主导文化”引发的争议
综合德国之声电台网站4月30日-5月3日报道
什么是德国的“主导文化”?
在德国,当人们讨论外来移民多大程度上应该融入德国社会时,经常会使用“主导文化”(Leitkultur)这个词,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概念。
2000年初,基民盟成员默尔茨(Friedrich Merz)第一次发起有关德国主导文化的辩论。这个词最早源于农业领域,用于指代生物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物种。当时,默尔茨使用这个词,并非特指移民的文化融合,而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的一种反对。他表示,外来移民应该顺从“德国自由的主导文化”,尤其是德国宪法、德语和核心价值观,如平等。但是,这个词很快引发“同化”争议,尤其是绿党,认为强调主导文化是极右翼思潮的表现。
如今,只有另择党还在利用“主导文化”这个颇具争议的释义。而其比较正规的释义早在10年前就已经写入基民盟和基社盟的党章里,不过,仍有一些保守派政治人物,如基社盟秘书长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在2010年试图重新点燃这场争议。2016年9月,在萨克森州基民盟也曾围绕“主导文化”大做文章。舆论认为,无论是当时的多布林特,还是如今的基民盟,都是在利用这些争议,操纵选举,或赢取民粹主义选民的支持。
“主导文化”一词最早用于政治领域要追溯到哥廷根大学的叙利亚伊斯兰问题专家蒂比(Bassam Tibi)。1998年,他提出欧洲“主导文化”的概念,包涵人权、包容、政教分离等价值观。2005年,德国议会主席拉默特(Norbert Lammert)试图跳出德国民族的范畴,而从大欧洲的理念框架下重新定义“主导文化”,拉默特呼吁对“主导性的欧洲理念”展开讨论,这种理念应该基于“共同的文化基础、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传统”。
但是,在德国,关于“主导文化”的争论却有着另一层含义,它与德国民族和历史紧密相关。纳粹政权以德国国家的名义所犯下的罪行,将这个国家的爱国传统毁之殆尽,它所带来的深刻创伤,让德国人必须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慢慢地重建起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只有在2006年,在德国主办的世界杯上,当德国国旗飘扬在大街上,第一次没有引发负面联想,而这一切,距离二战结束已经过去了60多年。这是一种新的爱国主义,一种更加沉重、不会引发过度兴奋的爱国主义。
内政部长的十点计划
德国内政部长托马斯•德迈齐埃4月30日在《星期日图片报》抛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打造德国主导文化的十点计划,并表示,希望全社会能够就这个话题展开公开讨论。
德迈齐埃说,他支持在德国建立主导文化,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有利于创造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能够在自身文化中找到安全感的人最终将变得更加强大。
德迈齐埃提出德国文化基石的十项内容,主要集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层面,其中包括:见面坦然打招呼,握手;教育是价值而不是工具;德意志历史赋予的遗产;文化和音乐;宗教是社会运作的润滑剂,而非障碍。宗教能够使人向善,促进和平;国民文化和保护弱势原则;爱国不是仇恨其他人,德意志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国歌中的“统一、正义和自由”;德国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公民需要有共同的集体意识,等等。
德迈齐埃的十点计划涉及影响所有人群的话题,例如,保证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精英社会中提倡以工作业绩为基础的奖励制度,同时,他也谈到一些争议的话题,例如禁止穆斯林穿戴布卡的问题,他说:“我们相互握手,把脸露出来,告诉别人我们叫什么名字。我们不要穿布卡。”
德迈齐埃强调,德国人应该尊重德国在历史中的独特地位,正因为如此,德国必须和以色列保持特殊的关系,在全球事务中保持中立立场。不过,他补充说,德国的西方价值观和维护欧洲统一的立场也是“主导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文化、精神,还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德国都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是德国人,我们也是欧洲人。我们的自由是由北约保护的。”德迈齐埃说。
批评者称限制多元文化
“主导文化”在德国引发的社会和政治争议已经持续了15年。在德国大选即将举行的关键时期,德迈齐埃再度抛出这个话题,无疑具有政治含义。默克尔的基民盟和基社盟一直强调“主导文化”,认为外来移民应该主动融入德国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而绿党和自民党则反对这种观点。
批评者认为,强调“主导文化”的目的在于将那些无法融入德国社会的外来移民拒之门外,同时,这种固化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将导致文化冲突,因为“主导文化”自然会被认为比移民的本土文化高人一等,从而限制多元文化的传播。
绿党青年组织领导人舍费尔(Jamila Schafer)和霍伊贝尔格(Moritz Heuberger)5月1日在《世界报》上发表文章,批驳德迈齐埃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德国,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开放的社会不是建立在“每个人都是德国人”的基础上的。舍费尔说:“一旦你的特质完全建立在你所属的国家之上,你就会很容易产生高人一等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显然是危险的,是反民主的,因为它排斥其他人。”
基民盟青年会主席齐米亚克(Paul Ziemiak)认为,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国家主义者认为,他所在的国家的人民要比其他国家的人民好。德国国家社会党时期就是这样。而爱国主义者热爱他的国家,同时也能够理解其他人热爱自己的国家。”齐米亚克补充说:“其他国家的人来到德国学习,带来他们与生俱来的传统和习惯,这对德国文化是一种丰富和发展。希望我们年轻一代对世界持开放态度。”
绿党的舍费尔认为,将人们依照他们的国籍区分界定是错误的,“社会总是在变化的,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的迁移,找到一种方式大家和平共处,与保存自身文化之间,并不矛盾。”
德国之声评论称,许多人对“主导文化”一词过于敏感,怀疑论者认为其扼杀了文化多样性,是沙文主义和文化一统论的表现。这种担忧可以理解,因为民粹主义经常喜欢滥用这个词,尤其是另择党,其基本纲领就是宣称“让德国主导文化取代多元文化”,排斥异己文化。
评论说,德国内政部长德迈齐埃在《星期日图片报》上提出的十点计划,目的在于鼓励文化对话。德国人是由自己的历史塑造的,我们尊重这一点,并为此感到骄傲。所以,德迈齐埃说,德国公民是“我们历史的传承人,不管是在历史最辉煌的时刻,还是最耻辱的时刻”,所有人,不管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还是外来移民,都愿意接受这一历史的传承。
德迈齐埃在文章中谈到的许多问题值得思考,譬如,教育的价值,抚育和礼貌,他甚至谈到天主教的作用。他并没有排斥移民,而是对移民在德国的生活表达了担忧,如果外来移民“不知道,或者拒绝知道主导文化”,他们如何才能成功地融入德国。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在社会极化日益明显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主导文化。德国之声评论最后说,在德国历史性的大选即将举行之际,德迈齐埃试图履行一名政治家的职责,对社会融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所有人都应该参与这场讨论。